苏轼在诗歌方面的成就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在黄州时苏轼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

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八风吹不动”可见于《佛地经论》卷五,诗僧寒山诗歌亦有此句,八风是佛教用语,指八种境界的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百度百科——苏轼

王安石是什么朝的?写过哪些诗?

除了诗、词、曲之外,历史上还存在过一种具有诗歌特点的文体,这就是赋。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魏晋以后,汉赋逐渐演化成体制较小的骈赋(也叫俳赋),讲求对仗,词语华美,抒情成分增多,文学气息浓厚起来。

魏晋是一个美文的时代,骈赋则是这个时代美文的最突出标志。魏晋人以其缘情绮靡之美学观指导下的逐美实践以及所形成的骈美形式,最强烈地表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典型情绪和美学特征。骈赋的出现,是文学个性化表现的特殊要求,也使文学真正地成为了“人学”。 从文体的性质上看,骈赋很像舶来品的散文诗。骈赋的丰富性、繁复性和华赡性,非常有利于表现深沉而激荡的情感,适应个体生命的复杂难言的哀怨惆怅的含蓄抒写,往往表现“生命不谐”的悲悯主题和幽怨情感,形成强烈而浓郁、悠长而缠绵的情韵,读来让人回肠荡气而生成一种艺术快感的颤栗。魏晋骈赋不仅有其自身的形式优势,还对其他文体具有深刻的影响。

骈赋,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样式,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主流势力,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最为壮丽的奇观。魏晋南北朝骈赋(以下简为“魏晋骈赋”),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突出的时期,这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很重要也很有意味的现象。何以魏晋文人普遍地爱好骈赋呢?魏晋骈赋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是一个没有被人们所真正重视而必须正确对待的文学史现象。

因为人们对“骈”字讳莫如深,甚至大有谈“骈”色变的倾向,把“骈赋”与形式主义联系在一起,在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时多着眼于五言诗,或者说在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最大关注是在五言诗上。我们以为,这一时期的骈赋,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影响上,都远远超出了五言诗,甚至超出了文学的本身。朱光潜先生在论述诗赋的格律形式问题时说:“律诗有流弊,我们无庸讳言,但是不必因噎废食,任何诗的体裁落到平凡诗人的手里都可有流弊。律诗之拘于形式,充其量也不过如欧洲诗中之十四行体(sonnet)。我们能藐视彼特拉克、莎士比亚、弥尔顿、济慈诸人用十四行体所做的诗么?我们能够藐视杜甫、王维诸人用律体所做的诗么?”① 我们很欣赏这样的说法,再于其后加上一问:我们能够藐视曹植、王粲、陶潜、鲍照和庾信等人用骈赋形式所做的赋么?

一、魏晋骈赋的高潮与士人自我觉醒的时代情绪

自建安始,骈赋取代了大赋而畅行,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写骈赋,几乎什么都可以入骈赋,据严可均所辑《三国六朝文》和陈元龙所辑《历代赋汇》之统计,魏晋南北朝有赋1095篇(包括残篇),作家284人,其总数是今存汉赋的6倍。曹植和傅玄等人创作的赋超过了50篇。这些赋的形式,又主要是以骈俪为主流的,至少可以说在这些赋里都具有骈俪的要素或成分。

按照表现内容或题材分,魏晋骈赋大致可分为三类:

咏物写志:曹植的《白鹤赋》以鸟喻人,通过对“遘严灾而逢殃”遭遇的描写,表现作者遭受迫害的幽愤;他的《蝉赋》、《鹞雀赋》等则写出了一种特定环境中的忧谗畏讥的惶恐;应玚的《闵骥赋》,以“良骥不遇”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愤;祢衡的《鹦鹉赋》,写鹦鹉的不幸即是暗喻自己的不幸。王粲的《槐树赋》表现出“鸟愿栖而投翼,人望庇而披衿”的渴望;还有如嵇康的《琴赋》,张华的《鹪鹩赋》,鲍照的《舞鹤赋》,谢惠连的《雪赋》,谢庄的《月赋》,庾信的《枯树赋》等。咏物赋特别的发达,几乎没有什么不能入赋的,甚至连飞蛾、苍蝇、老鼠等都可以成为赋的对象。

即景抒情:魏晋士人的悲悯之情往往通过自然物的吟咏而表现出来,从山川和草木凋落中联想到人生无常。曹丕和曹植都写过不少这样的辞赋,曹丕有《感物赋》、《愁霖赋》、《登城赋》等,曹植有《愁霖赋》、《节游赋》、《游观赋》等,还有如应玚的《愁霖赋》,王粲的《登楼赋》,谢灵运的《山居赋》,沈约的《郊居赋》,鲍照《芜城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思旧怀人:这类作品都是伤叹与哀悼亲人故旧的,如曹丕的《悼夭赋》,《感离赋》,曹植这方面的赋更多,如《离思赋》、《静思赋》、《释思赋》、《归思赋》、《幽思赋》、《闲居赋》、《闵志赋》等,还有《洛阳赋》、《洛神赋》,再有如向秀的《思旧赋》,陆机的《叹逝赋》、《悯思赋》、《大暮赋》、《感丘赋》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庾信《思旧铭》等等。

无论哪一种题材的骈赋,基本上都适应了抒写惆怅、压抑或者凄苦心境的需要,都是以悲为美的美学追求,这些作品里总是回荡着一种哀怨低回的悲怆之音。可以这么说,悲悯是魏晋辞赋的共同主题,是主旋律,主色调,是这些辞赋的共同本色。

骈赋,作为一种文学奇葩在魏晋盛放,肯定具有其合理的历史意义。我们可以在“人的自我觉醒”上找到原因。一般研究认为,时代使然,而偏重于社会动乱的直接原因,也就是饥饿、贫困、瘟疫、迁流、疏离、贬谪、放逐等,这自然不错。社会的剧烈变化,动荡不安,人民劫难深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以为,所以出现骈赋大量写作的最为深刻原因还在于,士人的生命意识,在于他们特殊环境中的个体生命感动,在于自我觉醒的时代情绪。魏晋的动乱,破坏了正常的安定的生活,无论是地位显赫的高官还是衣不蔽体的贱民,都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随时都可以遇到天灾人祸而结束生命。魏晋时期政权迭变,对于士人来说,除了具有与一般百姓所共有的战争和瘟疫所带来的死亡恐惧外,还多了一个政坛党争而引起杀身之祸的惶徨。以建安七子为例,没有一个寿终天年的,孔融死于曹操刀下,王粲亡于东征途中,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同时死于瘟疫,阮瑀也只活了四十余岁。魏晋名士如何晏、嵇康、陆机、陆云、潘岳、张华、石崇、郭璞等人,都是在动乱中被送上断头台的。刘琨、鲍照等在乱兵之中死于非命。陆机年届四十,感叹于同龄亲友已死亡过半,他在《叹逝赋》里感伤不已地叹道:“夫何天地之辽阔,而人生之不可久长”。对于文人来说,最困惑的有两种:一是生命无常,一是穷困不遇,在某种意义上说,后者还超过前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②

波斯比洛夫在分析悲剧性与悲剧情绪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它不只是因为与外界的威胁力量发生冲突而造成,而首先是因为个人的切身要求与他所认定的超个人的生活价值之间的矛盾造成的。③这种“矛盾”所引发的士人的悲哀与孤独,远胜过其他“情感”的痛苦,也造成了远胜于其他情绪的复杂与激烈。这种“穷困不遇”而引起的悲悯与孤独,成为魏晋时期的普遍情绪,也反映了魏晋人的自我觉醒。士人的强烈的个性意识与情感欲望,在遭受到严酷现实的摧残和压抑后,特别是在感到对命运的无可把握后,心灵多创,因此而形成了这个时代的士人特别的多愁善感,性格怪僻,行事乖张,不近人情,进而形成了魏晋人悲天悯人、惜时怜物的审美心境,形成了以悲为美的心态与趣尚,形成了凄婉哀怨的悲剧美的骈赋文本。

因此,骈赋写作,以及骈赋把幽忧悲悯主题的表现放在中心位置上的文学创作,完全是基于自我觉醒之上的时代的情绪,是在当时高压政治下士人心灵的深重叹息,是生命不谐的感奋颤音。另外,“‘文章不朽’这种全新的文学观念生动地反映着建安文人对人生永恒价值的追求,鼓励着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去从事此‘不朽之盛事’,而且也促使人们将文学作为表现自我内在情感、自我精神世界的手段或方式。他们用文学抒已之情,从而使抒情化成为建安文学的灵魂,成为文学摆脱经学束缚而获得独立的重要标志。”④这也是人自我觉醒的时代情绪的一方面。

二、逐美时代的美学要求与美文极至

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典论·论文》),到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文赋》),再到刘勰“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文心雕龙·情采》),钟嵘“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诗品》)等,从文学理论上高标出魏晋时代的尚美逐美的风气。

鲁迅先生对曹丕的“诗赋欲丽”的艺术主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文章的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首当其冲地提出美的主张的曹丕,他最先把握到了时代逐美的需要和趋势,鲁迅说:“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现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 sake)的一派。”⑤着眼于文学的形式美,把形式美放到了重要位置上,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标明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文学已经具有了“绮靡”的形式美的要求与形态。

也许是为经学束缚太久的缘故,也许是文学质木无文而不能够适应抒情需要的缘故,文学到了魏晋这个“文学的自觉时代”以后,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极端要求。魏晋成为了一个“美文”的时代,时代需要美文,使凡是能够美文的一切文字都美文化了,不仅文学上所有的文字美文化了,几乎所有的官样文章也美文化了。而且,人们对美的追求,已经渗透到所有的方面,他们不仅欣赏自然,也欣赏人的自身,追求种种风流放逸。美,已经成为他们的深刻需要,成为他们置换或超越其精神的生命形态。人们对美的这种需要和追求,在骈赋上的表现最为突出,换言之,魏晋人以辞赋的形式最强烈地表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典型情绪和美学特征。而这种在文学上对于形式美的追求,成为文学摆脱经学束缚而获得独立的重要标志,成为魏晋人表现自我的内在情感、自我的精神世界的生存需要。人们用美的尺规来评判人,评判作品,关于这一点,钟嵘的美学态度最为鲜明,也最具典型意义。比如,“钟嵘对建安文学中那种慷慨激昂的感慨是不欣赏的,对嵇康的无所顾忌的、近于愤激的思想表现是不以为然的,对于宋代杰出诗人鲍照作品中常给人以凌厉雄浑之感的意气的表现也是不满的。”⑥这是因为激直凌厉的表达不能为钟嵘所欣赏,而陶潜诗“平淡”、“真古”的另外一种风貌,也不被他看好,其诗被列为中品。钟嵘钟嵘为什么对这些我们现在一致叫好的诗人和诗歌并不欣赏呢?钟嵘欣赏什么呢?我们以为,弄清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就弄清了这个时代的美学趣味的本质问题。钟嵘所特别推崇的李陵、苏武、曹植、刘琨、阮籍、陆机等人,这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具有怨深文绮、意悲旨远的要求。钟嵘的文学观的核心也是“怨而不怒”的,他在对诗的本质的认识上更加突出“怨”。但是,他特别讲究“情兼雅怨”,“文典以怨”。钟嵘即以此来作为品评的标准,把诗人和诗歌分为上、中、下三品。很明显,他是把“形式”标准放在首位的,十分重视表现,重视表现和表达上的美的形式。这虽然说的只是钟嵘个人的美学趣味,却代表了魏晋主流美学思潮,代表了魏晋时代的美学观。文学的评判标准全部美文化了,即便是“怨”的内容,如果不出以“雅”的形式,也是注定要被那个时代所冷落的,陶潜就是最好的例证。刘勰的诗美观是儒家正统的,他对陶潜诗也没有什么好感,《文心雕龙》里纵论历代诗人,竟然无一语提及陶潜。然而,如果把陶潜的骈赋放在那个时代里衡量,其重视表现美的精神、手段及形式与效果,绝不在时人之下了。陶潜虽然存赋仅三篇,却篇篇精致完美,欧阳修对他的《归去来兮辞》评价极高,说是“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此赋辞采流丽斐然,骈四俪六而又参差错落,俪对工巧,奇偶天然,其中巧用双声、迭韵、迭字,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等等,造成了语言上律化了 的鲜明乐感。

时代对文学的要求,使文学进入了一个“逐美”的时期。这种“逐美”成为魏晋南北朝的整个时代的风气,使几乎所有的文学样式都极其重视辞采、重视骈偶、重视韵律的形式美,只不过是骈赋在这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罢了。应该说,骈句偶句在此前已经不乏先例了,但是,像魏晋人这样认真、这样执着而在作品中这样频繁出现的,还实在没有。尤其是在韵律的自觉使用上更是前无古人。语言趋向骈偶化和韵律化,是时代对“美”的最重要的形式要求,这是魏晋南北朝辞赋的主导倾向,也是魏晋南北朝的辞赋不同于东汉抒情小赋的最显著的外在特征,更加区别于一直板着严肃脸而“劝百讽一”的汉大赋。

陶潜的《闲情赋》因为不是“劝百讽一”而单纯言情,在文学史上一直被视为有争议的作品,连最先对陶潜有高度评价的萧统也因此指责为“白璧微瑕”而大呼“惜哉”。其实,陶潜也是努力想要“有助于讽谏”的,其序中叙说作赋之原委时就有这样的表述。他在序中自谦说:“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意思是,即便文辞不能如前人那么优美高妙,我也是要仿作一篇的。这就说明在文学的“逐美”时期里,陶潜也有这方面的追求和能力。事实上他的这篇骈赋超过了古人,而且在后来几乎所有的这样题材的古代诗文中也找不到可以媲美的作品。“赋是一种大规模的描写诗。”①陶潜以这样“大规模”的描写,充分显示了赋的优势特点,也表现出其个体的艺术造诣、丰富情感和创造精神。此赋写得镂金错彩,缠绵悱恻,渴望与失望、欣喜与恐惧、热烈与冷静、欢歌与悲叹等情感交织,心理矛盾激烈,感情跌宕起伏,形成了极大的内在张力。特别是中间部分的“十愿”与“十悲”,更是不遗余力,极尽铺张扬厉,逐层开展,尽写热烈爱恋中的一系列感受,心理过程微妙逼真,充分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和高超的驾驭力,形成了一气流转而百旋千回、自由奔放而酣畅淋漓的文势,形成了强烈而浓郁、悠长而缠绵的情韵,读来让人回肠荡气,生成一种快感的颤栗,久久沉浸于淳美的意境之中而不能自拔。

骈赋的出现,是文学的个性化表现的特殊要求,是文学真正成为“人学”的艺术特征,也是文学顺应了逐美的时代要求和趋势。这种对美的深刻需求,使魏晋人变汉大赋的乏情而为悯情,在内容上变大赋的炫耀性的堆砌为感发性的体物,因此在风格上也变大赋的富丽艳靡而为清疏幽怨,使骈赋成为那个时代文学形式美的代表和极至。即便要求近乎苛刻,文句、辞采和使事用典上十分讲究,但是,因为魏晋人执着的美的追求和高超的艺术技能,使极难对付的骈赋形式而达到“情兼雅怨”的标准,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绝少矫情、卖弄、堆砌的感觉,读后令人感奋而有袅袅之余音挥之难去。尽管有人说这些骈赋“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但是,它在体验世俗、缘情绮靡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成为觉醒个体的忧患意识的悲鸣载体。这种在文学上突出性灵抒发和形式美的创造,无疑是文学发展上的一大进步,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向。特别是到了齐梁,建立了美学、文论的系统,而欣赏论的出现,则是对骈赋的创作的总结,也是推动,并且使骈赋中运用和出现的美学的要素,渗透到了其他各个艺术乃至生活的门类里去了。朱光潜先生认为:赋本来是诗中的一种体裁。中国诗走上“律”的路,最大的影响是“赋”。诗和散文的骈俪化都起源于赋。朱先生解释说:“何以说诗和散文的骈俪化都起源于赋呢?赋侧重横断面的描写,要把空间中纷陈对峙的事物情态都和盘托出,所以最容易走上排偶的道路。”①朱先生赋的观念,严格意义上说是指骈赋,也就是说,骈赋不仅有其自身的形式优势,还对其他文体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魏晋骈赋的文体优势及其特征

魏晋人何以一定要用骈赋骋情呢?骈赋何以只有在这个时期最为畅行呢?思考这些问题很有意义。

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说:“建安之世,七子继兴,偶有撰述,悉以排偶易单行,即非有韵之文,亦用偶文之体,而华靡之作,遂开四六之先,而文体复殊于东汉。”⑦此论有两点意思为我们所同感:其一是骈赋出现于建安这个文风转变的重要时期,虽然其作者还没有自觉的文体意识,但是,在他们的撰述中,已经具备了骈赋的一些基本特点,而且,建安文人乃骈赋的开风气之先者;其二是因为这些骈赋形式的拥有,而使这些文字明显区别于东汉的抒情小赋。我们以为,虽然这种“文体复殊于东汉”,但又明显让人看到这是从小赋中胎脱而来,是在小赋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更适宜表现幽怨情感且更具有绮靡形态的美的形式。或者说,骈赋的直接源头,其主要艺术养分是屈宋的辞赋,而不是汉大赋。大赋之旨归在于讽谏,也结穴于讽谏,而铺排堆砌过多,又往往带有炫耀和自赏的意味,不仅冲淡了主题,致使结尾处的讽谏显得乏力,特别是削弱了赋的文学性,以至于有人这样认为,在大赋中增删去一些章节其内容与主题都不会受到影响。故而,大赋成了一种“官学”,一种死板的套路,一种浮肿而贫血的面目,而不是文学,更不是“人学”。

钟嵘处于骈赋的成熟期和高潮期,处于文学理论化、美学专门化的时代,他的《诗品》用“生命不谐”评论李陵的诗歌。钟嵘十分欣赏这种不谐的生命状态,欣赏这种生命状态中所产生的“幽忧”颤音,这实际上也是时代趣味的概括,是当时创作风格的总结性的提纯,自然也是对与诗歌同源甚至同质的骈赋的具体要求。他在《诗品》中多用“怨”来论述魏晋时期的诗人诗作,“怨”类字眼真有几十处之多。⑥钟嵘十分强调“怨”在文学中的地位,认为“怨”是与作者个人遭遇所引起的各种感慨分不开的,他在《诗品》中以“文多凄怆,怨者之流”评论李陵的诗歌,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他直接用作者的人生际遇来阐释这种幽怨主题的因果。

何谓“生命不谐”的颤音?这是孤独、困惑、烦恼、骚乱、彷徨、惶恐、惊悸、惆怅、抑郁、孤闷、愤慨、哀伤等等,诸多情感混合而成的悲悯心灵的交响,这是生命处于被毁灭性打击的绝境中而生成的本能上的大激动和大震颤,这就形成了情感上淋漓奔放、纵横排荡 而若决江河的抒发之需求,“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钟嵘《诗品》)而在对于这种生命颤音的展与骋上,骈赋比诗具有更多的优势。生命的苦难以及这种苦难所引发的个体人生的深沉感受和思考,不长篇敷陈不足以舒展情怀。陈诗的要求和长歌的性质,即是情感抒发对体裁的积极选择,是性情展示的特殊要求。辞赋的丰富性、繁复性和华赡性,非常有利于表现深沉而激荡的情感,适应个体生命的复杂难言的哀怨和惆怅的含蓄抒写,形成感人深切的艺术效果。从这种文体的性质看,骈赋,倒很像是舶来品的散文诗。

从文体形态上比较,散文诗与赋一样,既是诗而又区别于诗。从表述的方式上比较,二者都是“独语”的抒发。可以说,独语性是散文诗最“正宗”的表现。何其芳就直接以“独语”称《野草》。⑧钱理群等也把鲁迅的散文诗说成是“‘独语体’的散文”。他们认为:“(‘独语’)是不需要听者(读者)的,甚至是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紧张与排拒为其存在的前提:惟有排除了他人的干扰,才能径直逼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捕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包括直觉)、情绪、心理、意识(包括潜意识),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⑨以这些特征来看骈赋,在表述上也是完全酷似的。然而,我们的着眼点还不在其外形,而主要在于其内质,也就是说,在表现生命的大悲苦、大感动和大担当的情感和心绪上,二者有更多的共同点。法国象征派大师波特赖尔认为,散文诗“是以适应灵魂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的特殊文体。考察散文诗的诞生,它是灵魂大震颤的产物。⑩在这种源自于人生大痛苦,源自于生命大悲悯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上,让我们看到了魏晋骈赋的相似处。魏晋辞赋多写人生失意与哀悼悼亡的悲悯幽怨情感,这样的文体性质及其特征,与散文诗相通。魏晋人灵魂大挣扎而造成大震颤的存在体验,最适合用骈赋来表现。这就是骈赋的文体意义。刘熙载在《艺概·赋概》里说:“赋起源于情事杂遝,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无不畅,畅无或竭。”(11)古人所云,也说的是赋体的这种形式特点和优势。我们不妨取证于王粲的《登楼赋》。此赋抒写的不是简单的身世之忧。赋中万感齐发,百转愁肠,离乡之忧,寄人篱下之忧,厌恶战争之忧,流离失所之忧,落拓江湖之忧,明君难遇之忧,怀才不遇之忧,生命无常之忧,真可谓哀怨之极。生命的大痛感及其大担当情怀而生成的大激动,自是“诗不能驭”,不用骈赋不足以骋情使气也。作者先是以乐景衬忧,引发怀归之悲,再通过对惨澹萧瑟景色的描写,来烘托和强化因为漂泊不定,踌躇不安而身心憔悴的精神状态,又反复用典,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激烈的感奋,情感如谷中之溪流,斗折蛇曲,在百转千回中到达抒情的高潮。

骈赋这种形式,决定了它擅长表现那种让作者心灵颤栗和生命痛感的深切内容,换言之,也只有这些内容,才是最佳骈赋产生的最佳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列举大量的作品来说明。曹植的《白鹤赋》、《蝉赋》、《鹞雀赋》等都是写他遭受迫害的幽愤,写他忧谗畏讥的惶恐,代表了其赋最高成就的《洛神赋》,也是表现在特定环境中的哀怨已极的悲剧心态;祢衡被害时年仅26岁,他的《鹦鹉赋》代表了这时期咏物赋的最高成就,是其身处逆境时的心灵写照。向秀的《思旧赋》虽然文字极少,却写得百感交集,深切曲婉;江淹的《恨赋》、《别赋》表现的是一种让“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生命痛感,古人说“读之英雄雪涕”;鲍照的《芜城赋》吊古而伤今,以遒丽之文辞、俊爽之格调而写悲惨景象和哀怨心境,让清人姚鼐赞之为“赋家之绝境”,他的《舞鹤赋》也写得驱迈苍凉,诗人“结长悲于万里”,其赋中“仰天居之崇绝,更惆怅以惊思”,表现的正是一种生命不谐的音符;庾信的《哀江南赋》被人誉为骈赋的最高成就,更是灵魂震颤的“危苦之辞”,赋中大量使典,形成了恢弘博大而苍凉悲壮的气韵和史诗般的结构,诗人满怀去国羁孤之怨愤而感慨道:“春秋迭化,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总之,这种灵魂大挣扎而造成大震颤的存在体验,最适合用辞赋来表现。骈赋以敷陈取胜的文体优势,适合抒情者对于过多积郁在心的情感的发泄。笔者在评论鲁迅写作《野草》时的心态时是这样表述的:“作者在极度的幻灭和虚无中进入神秘和超升的大境界,在旧我速朽的大酷刑里,诗人在心灵炼狱经过深刻的恐惧、锥心的裂痛和极端的孤独后,获得了死灭后新我诞生的大满足。”⑩ 我们以为,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看,这种创作心理和过程与魏晋重要骈赋作家是极其一致的。

《文心雕龙·情采》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12)刘勰比较诗赋而阐释情与文的关系问题,他所以轻赋而重诗,是因为赋体“采滥忽真”而生成的浮肿和贫血的形态。他在《文心雕龙·序志》里也说:“辞人爱奇,言贵浮诡”。(12)这些都体现了他以情性为上、标自然为宗的美学主张。然而,魏晋之际的重要辞赋作家正是出于“为情而造文”的需要,十分娴熟地运用骈俪的形式,而往往又都是在需要表现人生大悲恸、情感大动荡的时候而运用骈赋这种形式,善于用这种形式来发抒“危苦之辞”,因而形成了魏晋骈赋的悲悯主题和幽怨旋律。这种完全基于自我觉醒之上的文学的个性化表现的特殊要求,是文学真正成为“人学”和“美学”的时代需要,而非“为文而造情”的一种。我们以为:魏晋骈赋的成功,正在于其缘情绮靡美学观指导下逐美的实践以及所形成的骈俪美的形式。骈赋文学的失误,不是文体的失误,而是这种文体作者在追求绮靡形式时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的失落,在于因此而造成的气格下沉和思想浅薄。

关于韩愈的文学常识

王安石介绍

王安石(1021---1086)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今浙江鄞县,鄞音yìn)当县官的时候,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宋神宗熙宁二年积极推行变法,以舒民困,元丰八年,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次年病卒。

王安石的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由于他持有"适用"的文学创作观念,他的诗文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直接为他的政治斗争服务的。王安石的散文以政论性的为多。这些作品针对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的主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量。如〈答司马谏议书〉,分析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表现了他坚持原则的政治态度。王安石的散文比较重视理论的说服力,较少注意酝酿气氛,描摹物象,从感情上来打动读者,因此他的散文一般立意超卓,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概括力,语言简练朴素。这也是他文学主张的结果。

王安石的诗和散文一样,具有充实的政治内容,倾向性十分明显,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忧郁。以及对传统思想的反抗,充分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的不少咏物怀古的诗篇,也大都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

晚年罢相隐居以后,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创作了教多的描写湖光山色的小诗,也冈多地注意对诗歌艺术的锤炼。名作很多,如〈船泊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小诗,新颖别致,炼字炼句妥贴自然,艺术上确实比早年成熟了,但往年诗中洋溢的那种政治热情,这时是大大减退了。

王安石的诗:

送孙子高

荡漾江南客,融怡席上珍。

一樽相别酒,千里独归人。

客路贫堪病,交情远更亲。

自惭儿女意,失泪滴衣巾。

送陶氏妇兼寄纯甫

云结川原暗,风连草木萎。

遥瞻季行役,正对女伤悲。

梦事中千变,生涯老百罹。

更惭无道力,临路涕交颐。

送王补之行风忽作因题四句於舟中

淮口西风急,君行定几时。

故应今夜月,未便照相思。

送王大卿致政归江陵

九卿初命亚三司,朝吏相瞻得老师。

南阙便还新印绶,东舟只载旧书诗。

汉庭饯客无佳句,越水归装有富赀。

回首千年见疏范,共疑今事胜当时。

送王介学士知湖州

吴兴太守美如何,柳恽诗才未足多。

遥想郡人迎下担,白苹洲渚正沧波。

送王郎中知江阴

持归霄汉青绫被,去看吴都白马潮。

叠鼓渡江寒浪伏,鸣铙入境野云飘。

鱼穿杨柳夸鲸脍,人采芙蓉学细腰。

家有三槐为太守,弟兄谁似李文饶。

送王龙图守荆南

壮志高才偃一藩,更嗟贤路此时难。

长幡欲动何妨屈,老骥能行岂易闲。

沙市放船寒月日,渚宫留御古苔斑。

知公未厌还随诏,归看功名重太山。

送王蒙州

请郡东南促去程,提堤江水照红旌。

仁声已逐春风到,使节犹占夜斗行。

箭落皂雕毚兔避,句传炎海鳄鱼惊。

麒麟不是人间物,汉诏先应召贾生。

送王覃

分走人间十五年,尘沙吹鬓各苍然。

山林渺渺长回首,儿女纷纷忽满前。

知子有才思奋发,嗟余无地与回旋。

相看一作奏吴别,身世何时两息肩。

送王彦鲁

北客怜同姓,南流感似人。

相分岂相忘,临路更情亲。

送王詹叔利州路运判

王孙旧读五车书,手把山阳太守符。

未驾朱轓辞辇毂,却分金节佐均输。

人才自古常难得,时论如君岂久孤。

去去便看归奏计,莫嗟行路有崎岖。

送望之赴临江

黄雀有头颅,长行万里余。

想因君出守,暂得免包苴。

送文学士倅邛州

文翁出治蜀,蜀士始文章。

司马唱成都,嗣音得王扬。

荦荦汉守孙,千秋起相望。

操笔赋上林,脱巾选为郎。

拥书天禄阁,奇字校偏傍。

忽乘驷马车,牛酒过故乡。

时平无谕檄,不访碧鸡祥。

问君行何为,关陇正繁霜。

中和助宣布,循吏缀前芳。

岂特为亲荣,区区夸一方。

送吴龙图知江宁

才高明主睠方深,属郡闻风自革心。

闾里不须多按治,山川从此数登临。

茅檐坐隔云千里,柏垄初抽翠一寻。

东望泫然知有寄,但疑公岂久分襟。

送吴叔开南征

掺袂不胜情,犀舟击汰行。

倦游无万里,惜别有千名。

春草凄凄绿,江枫湛湛清。

金陵多丽景,此去属兰成。

送吴显道南归

君不见蔡泽栖迟世看丑,豪气英风亦何有。

忽然变轩昂,盛事传不朽。

君今幸未成老翁,二十八宿罗心胸。

何不上书自荐达,封侯起第一日中。

秋月春风等闲度,山中旧宅无人住。

宅中青桑叶宛宛,涧水流过田中路。

遥君只杨柳是门处,万门苍苍烟水暮。

我欲寻之不惮远,君又暂来还径去。

红驿路挂城头,忆君只欲苦死留。

天际张帷列樽俎,君歌声酸辞且苦。

人生憔悴生理难,使人听此凋朱颜。

劝君更尽一杯酒,明日路长山复山。

送吴显道五首

五湖大浪如银山,问君西游何当还。

以手抚膺坐长叹,空手无金行路难。

丈夫意有在,吾徒且加餐。

屏风九叠云锦张,千峰如连环。

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可望不可攀。

飞空结楼台,动影袅窕冲融间。

沛然乘天游,下看尘世悲人寰。

泊舟浔阳郭,去去翔寥廓。

君今幸未成老翁,衰老不复如今乐。

送吴显道五首

滕王高阁临江渚,东边日出西边雨。

十五年前此会同,天际张帷列樽俎。

公今此去何时归,我今停杯一问之。

春风两岸水杨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偶向东湖更向东,杏花两株能白红。

落拓旧游应记得,插花走马月明中。

荏苒荏苒瞻四海,明年花开复谁在。

杏花杨柳年年好,南去北来人自老。

少壮几时奈老何,与君把箸击盘歌。

歌罢仰天叹,六龙忽蹉跎。

跟中了了见乡国,自是不归归便得。

欲往城南望城北,此心炯炯君应识。

送吴显道五首

临川楼上柅园中,罗帏绣幕围香风。

觥船一棹百分空,看朱成碧颜始红。

杏花杨柳年年好,南去北来人自老。

旧事无人可只论,惟君与我同怀抱。

送吴显道五首

忽忆旧乡头已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临江把臂难再得,江水江花岂终极。

送吴显道五首

百年多病独登台,知有归日眉放开。

功名富贵何名道,且赋渊明归去来。

送吴仲庶出守潭州

吴公治河南,名出汉廷右。

高才有公孙,相望千岁后。

平明省门开,吏接堂上肘。

指撝谈笑间,静若在林薮。

连墙画山水,隐几诗千首。

浩然江湖思,果得东南守。

传鼓上清湘,旌旗蔽牛斗。

方今河南治,复在荆人口。

自古楚有材,酃渌多美酒。

不知樽前客,更得贾生否。

送西京签判王著作

儿曹曾上洛城头,尚记清波绕驿流。

却想山川常在梦,可怜颜发已惊秋。

辟书今日看君去,著籍长年叹我留。

三十六峰应好在,寄声多谢欲来游。

送项判官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

送萧山钱著作

才高诸彦故无嫌,兄弟同时举孝廉。

东观外除方墨绶,西州相见已苍髯。

灵胥引水清穿市,神禹分山翠入帘。

好去弦歌聊自慰,郡人谁敢慢陶潜。

送谢师宰赴任楚州

珠玉不自贵,故为人所怜。

贤愚亦如此,好恶有自然。

闻子欲东南,使我抱幽悁。

炎风沙土中,甘与子留连。

大梁非无客,跪起废食眠。

相看独不厌,以此知子贤。

衰气已难强,壮心方少年。

才高岂易得,勖子在雕镌。

昆仑一支流向东,七月八月船如风。

爱君少壮此行乐,恨我留连成老翁。

神头两岸水无穷,伏槛荷花满地红。

当时不得君携手,今日山川在眼中。

送熊伯通

岁暮欣逢盖共倾,川涂南北岂忘情。

事经官路心应折,地入家山眼更明。

江上月华空自照,梅边春意恰相迎。

关河不锁真消息,野客犹能听治声。

送逊师归舒州

山川相对一悲翁,往事纷纷梦寐中。

邂逅故人恩意在,低徊今日笑言同。

看吹陌上杨花满,忽忆岩前蕙帐空。

亦见桐乡诸父老,为传衰飒病春风。

送彦珍

挟策穷乡满鬓丝,陂田荒尽岂尝窥。

未应谷口终身隐,正合菑川举国推。

握手百忧空往事,还家一笑即芳时。

柘冈定有辛夷发,亦见东风使我知。

送杨骥秀才归鄱阳

客舍风尘弊彩衣,悲吟重见雁南飞。

荆山和氏方三献,太学何生且一归。

旷野已寒谙独宿,长年多难惜分违。

巾箱所得皆幽懿,亦见乡人为发挥。

送元厚之待制知福州

海隅山谷闲,人物最多处。

平旦息相吹,连城黕如雾。

闽王旧宫室,丹漆美无度。

今为大帅府,千里来赴愬。

元侯文章翁,更以吏能著。

峨峨中天阁,鸣玉新改步。

衔诏出梨岭,方为远人慕。

旌旗满流水,冠盖东门驻。

四坐共咨嗟,疑侯不当去。

张仲称孝友,樊侯正求助。

名城虽云乐,行矣未宜遽。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

盛世千龄合,宗工四海瞻。

天心初吁俊,云翼首离潜。

德望完圭角,仪形壮陛廉。

徐鸣苍玉佩,尽校碧牙签。

纶掖清光注,銮坡茂渥沾。

文明诚得主,政瘼尚烦砭。

右府参机务,东涂赞景炎。

庙谟资石画,兵略倚珠钤。

坐镇均劳逸,斋居养智恬。

讴谣喧井邑,惠化穆苍黔。

进律朝章旧,疏恩物议佥。

通班三殿邃,徙部十城兼。

申甫周之翰,龟蒙鲁所檐。

地灵奎宿照,野沃汶河渐。

首路龙旗盛,提封虎节严。

赐衣缠紫艾,卫甲缀朱綅。

海谷移文省,溪堂燕豆添。

班春回绀幰,问俗卷彤襜。

舟檝商岩命,熊罴渭水占。

治装行入觐,金鼎重调盐。

送张颉仲举知奉新

故人为邑士多称,繇赋宽赊狱讼平。

老吏闭门无重糈,荒山开陇有新粳。

方挥玉麈日边坐,又结铜章天外行。

此去料君归不久,挟材如此即名卿。

送张明甫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五年前此会同。

南去北来人自老,桃花依旧笑春风。

送张卿致仕

子房筹策汉时功,身退超然慕赤松。

余烈尚能开后世,高材今复继前踪。

执鞭始负平生愿,操几何知此地逢。

窃食一官惭未艾,绪言方赖赐从容。

送张甥赴青州幕

人情每期费,之子适予心。

老饯城东陌,悲分岁暮襟。

少留班露草,遂往隔云林。

未笕青丘远,因风嗣好音。

送张宣义之官越幕二首

会稽游宦乡,海物错句章。

土润箭萌美,水甘茶串香。

今君诚暂屈,他日恐难忘。

唯有西兴渡,灵胥或怒张。

送张宣义之官越幕二首

谁谓贵公子,乃如寒士家。

真宜举敦朴,已自胜浮华。

洲荻藏迷子,溪篁拥若耶。

相望只在眼,音问莫言赊。

送张仲容赴杭州孙公辟

万里相夸漆与丹,笑歌长在绮纨间。

彩船春戏城边水,画烛秋寻寺外山。

忆我屡随游客入,喜君今赴辟书还。

遥知曼倩威行久,赤笔应从到日闲。

送章宏

道合由来不易谋,岂无和氏识荆璆。

一川浊水浮文鷁,千里轻帆落武丘。

身退岂嫌吾道进,学成方悟众人求。

西风乞得东南守,杖策还能访我不。

送赵燮之蜀永康簿

蜀山万里一青袍,石栈天梯棰辔高。

多学似君宁易得,小官於此亦徒劳。

行追西路聊班草,坐忆南州欲梦刀。

他日寄声能问我,应从锦水至江皋。

送赵学士陕西提刑

遥知彼俗经兵后,应望名公走马来。

陛下柬求今日始,胸中包畜此时开。

山西豪杰归囊牍,渭北风光入酒杯。

堪笑陋陋昏鄙甚,略无谋术赞行台。

送真州吴处厚使君

江上斋船驻彩桡,鸣笳应满绿杨桥。

久为汉吏知文法,当使淮人服教条。

拱木延陵瞻故国,丛祠瓜步认前朝。

登临莫负山川好,终欲东归听楚谣。

送郑叔熊归闽

郑子喜论兵,魁然万人敌。

尝持一尺棰,跨马河南北。

方今边利害,口手能讲画。

疑师谷城翁,方略已自得。

天兵卷甲老,壮士不肉食。

低徊向诗书,文字锐鑴刻。

科名又龃龉,弃置非人力。

黄垄雕罽裘,逆旅同逼仄。

秋风吹残汴,霰雪已惊客。

浩歌随东舟,别我无惨恻。

闽生今好游,往往老妻息。

南陔子所慕,天命岂终塞。

送直讲吴殿丞宰巩县

青嵩碧洛曾游地,墨绶铜章忽在身。

拥马尚多畿甸雪,随衣无复禁城尘。

古来学问须行己,此去风流定慰人。

更忆少陵诗上语,知君不负巩梅春。

送致政朱郎中东归

平生不省问田园,白首忘怀道更尊。

已上印书通北阙,稍留冠盖饯东门。

冯唐老有为郎恋,疏广终无任子恩。

今日荣归人所羡,两儿腰绶拥高轩。

送周都官通判湖州

渌水乌程地,青山顾渚滨。

酒醪犹美好,茶荈正芳新。

聚泛樽前月,分班焙上春。

仁风已入俗,乐事始关身。

橘柚供南贡,枫槐望北宸。

知君白羽扇,归日未生尘。

送周仲章使君

看君东下霅溪船,回首纷纷已五年。

簪笔少留吾所望,剖符轻去此何缘。

高麾行路穿秦树,骏马归时著蜀鞭。

子墨文章应满箧,承明宣室正详延。

送子思兄参惠州军

沄沄曲江水,天借九秋色。

楼台飞半空,秀气盘韶石。

载酒填里闾,吹花换朝夕。

笙箫震河汉,锦绣烂冠帻。

地灵瘴疠绝,人物倾南极。

先朝有名臣,卧理讼随息。

稍稍延诸生,谈笑与宾客。

子来适妙年,谒入交履舄。

寂寥九龄后,此独望一国。

虞翻礼丁览,韩愈俟赵德。

孤岸镇颓波,俗流未易识。

我方文葆中,旋逐旌旗迹。

去思今岂忘,耳目熟遗迹。

吏含殷勤言,俛仰问乖隔。

当时府中儿,侵寻鬓边白。

下帷虽著书,不捄寒饥迫。

谓宜门阑士,宦路久烜赫。

奈何犹差池,更捧丞掾檄。

骥摧千里蹄,鹏堕九霄翮。

人生无巧愚,天运有通塞。

试观驰骋人,意气宇宙窄。

荣华去路尘,谤辱与山积。

优游禄仕间,较计谁失得。

送君强成歌,陟岵翻感激。

苏才翁挽辞二首

空余一丹旐,无复两朱轓。

寂寞蒜山渡,陂陀京口原。

音容归绘画,才业付儿孙。

尚有故人泪,沧江相与翻。

苏才翁挽辞二首

翰墨随谈啸,风流在弟兄。

浮名同逆旅,壮志负平生。

使节何年去,丧车故老迎。

悠悠京口外,落日照铭旌。

苏秦

已分将身死势权,恶名磨灭几何年。

想君魂魄千秋后,却悔初无二顷田。

苏州道中顺风

北风一夕阻东舟,清早飞帆落虎丘。

运数本来无得丧,人生万事不须谋。

宿北山示行详上人

都城羁旅日,独许上人贤。

谁为孤峰下,还来宴坐边。

是身犹梦幻,何物可攀缘。

坐对青灯落,松风咽夜泉。

宿定林示无外

天女穿林至,姮娥度陇来。

欲归今晼晚,相值且徘徊。

谁谓我忘老,如闻虫造哀。

邻衾亦不寐,共尽白云杯。

宿土坊驿寄孔世长

烧夜郊原百草荒,弊裘朝去犯严霜。

残年意象偏多感,回首风烟更异乡。

往返自非名利役,辛勤应见友朋伤。

章江犹得同游处,最爱梅花蘸水香。

宿雨

绿搅寒芜出,红争暖树归。

鱼吹塘水动,雁拂塞垣飞。

宿雨惊沙尽,晴云昼漏稀。

却愁春梦短,灯火著征衣。

随意

随意柴荆手自开,沿冈度堑复登台。

小桥风露扁舟月,迷鸟羁雌竟往来。

岁晚

月映林塘澹,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的,扶衰坐野航。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岁晚怀古

先生岁晚事田园,鲁叟遗书废讨论。

问讯桑麻怜已长,按行松菊喜犹存。

农人调笑追寻壑,稚子欢呼出候门。

遥谢载醪怯惑者,吾今欲辩已忘言。

孙君挽辞

丧车上新垄,哀挽转空山。

名与碑长在,魂随帛暂迁。

无儿漫黄卷,有母亦朱颜。

俛仰平生事,相看一梦间。

孙威敏公挽辞

功名一世事,兴废岂人谋。

重为苍生起,终随逝水流。

凄凉归部曲,零落掩山丘。

许国言犹在,奸谀可使羞。

台城寺侧独行

春山撩乱水纵横,篱落荒畦草自生。

独往独来山下路,笋舆看得绿阴成。

台上示吴愿

细书妨老读,长簟惬昏眼。

取簟且一息,抛书还少年。

太白岭

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太湖恬亭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山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

潭州新学诗

有嘉新学,潭守所作。

守者谁欤,仲庶氏吴。

振养矜寡,衣之褰襦。

黔首鼓歌,吏静不求。

乃相庙序,生师所庐。

上漏旁穿,燥湿不除。

曰嘻迁哉,迫厄卑污。

当其坏时,适可以谋。

营地虑工,伐楩楠槠。

撤故就新,为此渠渠。

潭人来止,相语而喜。

我知视成,无豫经始。

公升在堂,从者如水。

公曰诲汝,潭之士子。

古之读书,凡以为己。

躬行孝悌,由义而仕。

神听汝助,况於闾里。

无实而荂,非圣自是。

虽大得意,吾犹汝耻。

士下其手,公言无尤。

请诗我歌,以远公休。

叹息行

官驱群囚入市门,妻子恸哭白日昏。

市人相与说囚事,破事劫钱何处村。

朝廷法令亦宽大,汝罪当死谁云冤。

路傍年少叹息汝,贞观元元之子孙。

汤泉

寒泉诗所咏,独此沸如烝。

一气无冬夏,诸阳自废兴。

人游不附火,虫出亦疑冰。

更忆骊山下,歊然雪满塍。

桃源行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陶缜菜示德逢

江南种菜漫阡陌,紫芥绿菘何所直。

陶生画此共言好,一幅往往黄金百。

北山老圃不外慕,但守荒畦斸荆棘。

陶生养目渠养腹,各以所能为物役。

题八功德水

欲寻阿练若,曳屐出东冈。

涧谷芳菲少,春风著野桑。

题半山寺壁二首

我行天即雨,我止雨还住。

雨岂为我行,邂逅与相遇。

题半山寺壁二首

寒时暖处坐,热时凉处行。

众生不异佛,佛即是众生。

题宝岩寺寒碧亭二首

两岸青山刻峭成,一溪回曲篆纹平。

绿阴隐隐无重数,欲去黄鹂又一声。

题宝岩寺寒碧亭二首

风吹洞口云,水动山头月。

野老时问人,前村多少雪。

题北山隐居王闲叟壁

荒村日午未开门,雨后余花满地存。

举世但能旌隐逸,谁人知道是王孙。

题定力院壁

溪北溪南水暗通,隔溪遥见夕阳舂。

思量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

题定林壁

定林自有主,我为林下客。

客主各有心,还能共岑寂。

题定林壁怀李叔时

云与渊明出,风随御寇还。

燎炉无伏火,蕙帐冷空山。

题航子

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

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题何氏宅园亭

荷叶参差卷,榴花次第开。

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

题画扇

玉斧修成宝月团,月边仍有女乘鸾。

青冥风露非人世,鬓乱钗斜特地寒。

题黄司理园

为忆去年梅,凌寒特地来。

闰前空腊尽,浑未有花开。

题回峰寺诗

山势欲压海,禅扃向此开。

鱼龙腥不到,日月影先来。

树色秋擎出,钟声浪答回。

何期乘吏役,暂此拂尘埃。

题金陵驿

重冈古道春风里,草色花光似故人。

却喜此身今漫浪,回家随处得相亲。

题金沙

海棠开后数金沙,高架层层吐绛葩。

咫尺西城无力到,不知谁赏魏家花。

题景德寺试院壁

屋东瓜蔓已扶疏,小石蓝花破萼初。

从此到寒能几日,风沙还见一年除。

题南康晏史君望云亭

南康父老传史君,疾呼急索初不闻。

未尝遣汲浴帘水,三岁只望香炉云。

云徐无心澹无滓,史君恬静亦如此。

飚然一去扫遗阴,便觉歊烦怅千里。

归田负戴子与妻,圃蔬园果西山西。

出门亭皋百顷绿,望云才喜雨一犁。

我知新亭望云好,欲斸比邻成二老。

莫嫌鸡黍数往来,为报襄阳德公嫂。

题雱祠堂

斯文实有寄,天岂偶天才。

一日凤鸟去,千秋梁木摧。

烟留衰草恨,风造暮林哀。

岂谓登临处,飘然独往来。

题齐安壁

日净山如染,风暄草欲薰。

梅残数点雪,麦涨一溪云。

题齐安寺山亭

此山无踯躅,故国有杨梅。

怅望心常折,殷勤手自栽。

暮年逢火改,晴日对花开。

万里乌塘路,春风自往来。

题山寺扉

口衔天宪手持钧,已是龙墀第一人。

回首三千大千界,此身犹是一微尘。

题舒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

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围。

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

题汤泉壁垩诸子有欲闲之意

吟哦一水上,披写众峰间。

偶运非彭泽,留名比岘山。

君才今卨稷,家行古原颜。

平世虽多士,安能易地闲。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草色浮云漠漠,树阴落日潭潭。

三十六陂流水,白头想见江南。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题夏旼扇

白马津头驿路边,阴森乔木带漪涟。

夕阳一马匆匆过,梦寐如今十五年。

题徐浩书法华经

一切法无差,水牛生象牙。

莫将无量义,欲觅妙莲华。

题杨溪

桥横葛仙陂,住近杨雄宅。

主人胡不归,为我炊香白。

题仪真致政孙学士归来亭

彭泽陶潜归去来,素风千岁出尘埃。

明时儁老心无累,故里高门子有才。

更作园林负城郭,常留花月映池台。

却寻五柳先生传,柴水区区但可哀。

题永庆壁有雱遗墨数行

永庆招提墨数行,岁时风露每凄伤。

残骸岂久人间世,故有情锺未可忘。

题永昭陵

神阙澹朝晖,苍苍露未曦。

龙车不可望,投老涕沾衣。

题勇老退居院

道人投老寄山林,偶坐翛然洗我心。

梦境此身能且在,明年寒食更相寻。

题友人壁

茆檐前后久松萝,百里乘闲向此过。

间水绕田山影转,野林留日鸟声和。

萧条鸡犬逢人少,想象乾坤发兴多。

世事不如闲静处,知君出处意如何。

题友人郊居水轩

田中三亩宅,水上一轩开。

为有渔樵乐,非无仕进媒。

槎头收晚钓,荷叶卷新醅。

坐说鱼腴美,功名挽不来。

题玉光亭

传闻天玉此埋堙,千古谁分伪与真。

每向小庭风月夜,却疑山水有精神。

题张司业诗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题正觉相上人箨龙轩

风玉萧萧数亩楸,箨龙名为道人留。

不须乞米供高士,但与开轩作胜游。

此地七贤谁笑傲,何时六逸自赓酬。

侵寻衰境心无著,尚有家风似子猷。

题正觉院箨龙轩二首

北轩名字经平了,爱此吾能为赋诗。

山雨江风一披拂,箨龙还自有吟时。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扩展资料: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和散 文具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 千古佳作,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中国网-韩愈

(14)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神都未醒的头像
    神都未醒 2025年08月10日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神都未醒”

  • 神都未醒
    神都未醒 2025年08月10日

    本文概览: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

  • 神都未醒
    用户081010 2025年08月10日

    文章不错《苏轼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中宝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