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歼击机有哪些介绍?

歼击机又称战斗机,主要用于歼灭敌方空中目标并夺得制空权的飞机。歼击机除了与敌人的战斗机进行空战外,还负有拦截并打击敌人轰炸机、侦察机、强击机、武装直升机以及巡航导弹的任务。

歼击机是发展最早的军用飞机。最先创造歼击机的是法国人,他们在木质飞机上安装了机枪,用于在空中和敌人的飞机较量。后来,又有人把小口径火炮搬上飞机。这就是最原始的歼击机。这种飞机的飞行高度最高才达到6000米,最大时速仅为200公里,一般在数十公里之内。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促进了歼击机的发展,时速一下子提高到700公里,飞行高度也提高了一倍,达到了12000米。机壳改为金属结构,起落架能够人工放、收了。飞机上的武器是专门制造的,口径小、重量轻、发射速度快。一架歼击机,最多可装备8挺机枪和数门航空炮。另外,还装有无线电通信设备、机载雷达等,供飞机与飞机和飞机与地面之间的通信使用。60年代中期,歼击机的研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发达国家的先进歼击机改成了喷气式飞机发动机,飞行速度超过了音速,爬升高度达到了23000米。飞机上的武器装备则由航炮、机枪换成了各种各样的导弹。歼击机的技术发展方向总是受战争的制约。在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和印巴战争中,由于防空雷达、地空导弹和空空导弹击落歼击机的战绩非常明显,歼击机不再向速度和高度上发展,而是改为向低空、超低空、低音速等方面发展,以便提高歼击机突破雷达防御的能力。如著名的美国F-16、法国的幻影2000、英国的海鹞等战斗机,在中、低空,转弯、迅速爬升、突然加速、减速等方面表现出了超强能力。这些既是高技术的体现,又是现代歼击机研制的发展方向。因为,这些技术能够躲过雷达跟踪和导弹寻的。中国歼击机的生产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就开始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所属的第一飞机制造厂仿制美国的“霍克”Ⅲ型飞机成功,代号为“新霍”Ⅲ型飞机。该种飞机木质结构,单座,发动机功率为745马力,最高时速388公里,飞行高度8168米,航程930公里。第二年,又仿制成功了苏制E15飞机,结构、性能与“新霍”Ⅲ基本相当。这些飞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之时,把主要工业设施都破坏了,飞机制造厂是重点破坏目标之一。新中国政权从国民党那里接收下来的是一个破烂摊子。所以,歼击机的生产已经不具备条件了。最初建起的飞机工厂只能搞歼击机的修理,1955年初,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和仿造他们准备淘汰的机型———米格-17型歼击机。我国自己研制飞机,是从一个个零件开始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试制成功了第一架歼击机。经过试飞,证明质量和技术性能都符合设计要求。1956年9月8日,飞机通过验收。并被定名为56式歼击机,后来改名为歼-5飞机。通过验收后,该机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我空军作战部队。

50年代末,根据中央的决定,航空工业部门开始仿制超音速歼击机。不久,又决定研制更新型的歼击机。飞机技术人员和航空工业专家,克服了材料缺乏,资料不足等多种困难,终于在1966年完成了研制工作,制造出了合格的超音速歼击机。经飞行试验,证明技术可靠、性能良好,可以作为新一代战斗机装备部队。于是,这种飞机被定名为歼-6。在歼-6之后,又研制出了歼-6Ⅲ、歼-6甲、歼侦-6、歼教-6等改进型飞机。

进入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我国结合新技术的发展,又研制出体现高技术的新型飞机,这就是歼-8系列飞机。这种新型飞机,不仅装上了导弹等攻击性武器,还安装了完善的电子设备、火控系统等,实现了全天候、全环境、全空域飞行控制、自动驾驶等。机上的搜索、瞄准、操纵、射击、拦截、制导等设备,都具有高度现代化水准。该种飞机不仅能够作超高空飞行,还能在低空、超低空中完成突防、拦截、攻击等作战行动。歼-8系列战斗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在歼击机的研制中接近甚至达到了较先进的水平。

求直升机、客机、飞艇、热气球的详细飞行高度介绍!

霍克-3,是美国寇蒂斯公司在30年代生产的海军战斗机的改型,原名为FⅡC-3/BF2C-1,出口型代号为"鹰"Ⅲ。而"霍克"就是英文"鹰"(Hawk)的译音。是八·一四空战中国空军主力战斗机。霍克三型战斗机是当时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空军英雄高志航,吴鼎臣,阎海文都用过,就是这种战斗机,它具有独特的双翼,大发动机罩,起落架可收在机身两侧等显著特征,很容易辨认。

1932年,美国寇蒂斯飞机公司综合了舰载战斗机F11C-II和陆军航空 抗日战争时期的霍克-3型战斗机

队用机P-6E的特点,重新设计了一种专为外销的“鹰”II型战斗机,并曾派人来华架机表演进行推销。1933年,南京政府和广东政府发动捐机运动,共购买50架“鹰”II。 此后不久,寇蒂斯飞机公司在F11C-II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种可在机首两侧放起落架的舰载战斗/轰炸机F11C-III型(后改名为BF2C-1),但性能不佳。此后不久,寇蒂斯飞机公司将F11C-III的机翼由金属的换为木质的;撤去原机上装备的无线电通信设备;换装三叶变距螺旋桨使其改头换面成为“鹰”III(即霍克III)专供外销。 1936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为蒋介石50寿辰的献机运动,共筹得350万元。这笔款项大部分用于购买霍克III整机和零部件。加上广州地方空军订购的9架,中国共订购霍克III飞机102架和一批主要零部件。此后,霍克III成为抗战初期中国空军的主力机种。霍克III虽不是什么名机,但它毕竟在中国伟大的抗日空战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特别是这种机型跟中国许多抗日英烈的名字联系到一起,更值得后人缅怀与追忆。[2] 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4大队长高志航率领该大队飞行员迎击日军入侵的轰炸机,创造了击落敌机3架、重伤1架,而自己无1架战斗伤亡的辉煌战果。 中国航空博物馆展出的霍克Ⅲ型飞机是按照高志航在"八一四"空战中的座机-Ⅳ-1号机复制的。

 翼 展: 9.6米 最大平飞速度: 360千米/小时 霍克III 战斗机

机 长: 7.7米 实用升限: 8410米 机 高: 3.04米 航 程: 1284千米 总 重: 1887千克 乘 员: 1人 武 器: 1挺12.7毫米口径机枪;1挺7.62毫米口径机枪 可挂装一枚227千克或4枚53千克炸弹 发动机: 莱特R-1820-F53 745马力(555千瓦)X 1[3]

抗战8年,国民政府承认的空战王牌共12人,但实际上有一些飞行员的成绩应该可以达到王牌的级别,但国民政府航委会没有承认,比如梁添成,有一些人成绩斐然但航委会确认的却远少于记录了的,比如柳哲生,还有一些人因为众多的原因本可以成为王牌却英年早逝,现在被人遗忘,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这些英烈们英勇无畏的抗战人生!

公认的12王牌:

柳哲生:总战绩11又1/3架,头号双料王牌,但国民政府仅承认9架,后来国民政府为保护他,将他送到美国学习,到毕业时抗战已经结束,想来如果他不去美国,换装后期的好飞机后总战绩恐怕要超过20架是很容易的事,他还获得过中国空军使用苏联的伊153所取得的唯一一个击落战绩,他主要使用霍克3、伊15等飞机。“八·一四”空战是柳哲生第一次参战,便取得合击落敌机一架的成绩。

刘粹刚

刘粹刚:又“空中赵子龙”之称,其相貌英俊,与周志开、陈瑞钿等人是有名的美男子,是中国空军四大天王之一,战绩11架,主要使用霍克式战机。本人认为他应该是中国最有能力成为哈特曼那种传奇级王牌的人,可惜牺牲的太早,1937年10月27日在夜航返回洛阳时,因灯光照明不佳及不熟悉地形,撞在洛阳城楼上殉国,时年24岁。从凇沪会战开始到殉国,短短2年就到达11架的战绩,可见其超强的能力!!

陈瑞钿:美籍华人,混血儿,其母是秘鲁人,20世纪30年代初在美接受飞行训练,1932年毕业,所以我觉得在帮主的书中他应该在华侨航空队中了。曾任5大队28中队长和3大队队长,总战绩8.5架,主要使用霍克2/3、格罗斯特斗士1、伊15等机型。1997年被美国认定为美国在二战中第一位王牌飞行员。

毛瀛初:毛家来之子、毛邦初之弟,1938年晋升4大队大队长,八一四空战后的8月15日曾一次空战即击落敌3架飞机。后来在台任空军作战司令,后任民航局长13年。

周志开:总战绩6.5架,曾任4大队23中队长,43年6月6日曾一次击落3架敌机,获青天白日奖章。43年12月14日,架一P40战机执行单机侦察任务时遭遇敌3架一式战机围攻,壮烈殉国,时年24岁。主要使用机型P40、P43、P66等。

王光复

王光复:是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王光英和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的亲哥哥,总战绩8.5架,重庆时代的王牌。主要使用机型P51、P40,我记得倭军在芷江投降时,就是王光复率机队押送倭军投降机队到芷江的。

高又新:有驱逐之王的美誉,曾任4大队21中队长,我看到的资料称其战绩为9架,但又又资料说王光复是中国第三号王牌,但王的战绩只有8.5架,少于高的9架,所以这一说法存在疑问。曾有传言说周志开的牺牲是因高又新嫉妒其战绩,在那次侦察任务时将周击落的,但高也是青天白日奖章获得者,而且有许多证据都表明周志开那次执行的是单机任务,所以这一说法明显有辱先烈的英灵!

黄新瑞少校,击落敌机8.5-10架,中国空军第三号王牌飞行员

1941年3月14日在成都双流机场上空激战中重伤不治殉国

黄新瑞:美籍华侨,总战绩7架,曾任王牌大队5大队大队长,,1941年3月14日在保卫成都双流机场时牺牲,也就是在偶家这里牺牲的,当时倭军12架零战会同数架轰炸机来犯,黄与岑泽鎏率31架伊15迎战,终因飞机性能的巨大差距遭受巨大的损失,岑泽鎏与黄新瑞都在那次空战中牺牲,那次空战的损失之惨仅次于中国空军第一次遭遇零战的损失。

乐以琴

乐以琴:4大队的王牌,乐以琴是四川芦山县人,我个人认为此人是仅次于刘粹刚和周志开的中国第三高手。战绩为8架,有“江南大地之钢盔”之称,在“815”空战中曾一次击落敌机4架。日本飞行员视他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在1937年12月3日的战斗中他和董明德两人起飞迎战倭军大批飞机,后寡不敌众被击落,跳伞后,为防倭寇攻击推迟开伞,结果因开伞太晚坠地牺牲,时年23岁,试想若不是倭寇丧心病狂攻击跳伞之飞行员,乐以琴何故牺牲。

臧锡兰:总战果5架,中美混合团的王牌飞行员。1955年时也有击落米格15的记录。

谭鲲:我看到的战绩记录为8架,存疑。

罗英德:我看到的资料显示是6架。其参加了大小战役280多次,战场遍及祖国和缅甸、印度、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罗最为著名的一战就是击落倭军四大天王之一的南乡茂章。

其他的蓝天雄鹰们:

邓从凯:其英名长期被淹没在历史之中,有被埋没的王牌之称,39年11月4日在成都击落倭军“轰炸之王”奥田大佐,是倭军在华毙命的最高军衔的航空军官,不过在击落奥田后,邓也中弹牺牲,时年26岁。关于他的战绩有说法是4架。

中国空军四大天王:高志航、刘粹刚、乐以琴、梁添成

刘粹刚和乐以琴在前面有所介绍,不多说。

高志航

高志航:这个不用介绍了吧,4大队被称为志航大队,可想而知,这可是中国王牌最集中的大队,几乎所有王牌飞行员都有在4大队服役过的经历。被墨索里尼那家伙称赞过,虽然那个胖子是个垃圾,但是高队长可不是垃圾哦。试想如果中国在抗战时的飞机制造能力有意大利那种水平,这些英烈们也不会这么容易就牺牲了吧!

梁添成:印尼华侨,1939年6月11日在保卫重庆的战斗中牺牲,时年26岁,是四大天王中最后牺牲的一位。

李桂丹

岑泽鎏:华侨,5架

周灵虚

陈其光:5架

周廷芳:6架

董明德:7-10架,存疑

还有黄泮扬、黄莺、唐信光、龚业梯、徐吉骧、郑少愚、黄荣发、陈怀民、雷均炎、巴清正等等

1932年2月10日,广东空军派第2中队长丁纪徐率领飞机队(约15架)从广州北飞,支援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机队抵达杭州后,曾几次配合南京空军对日机展开空战和轰炸敌军军事目标,副队长黄毓铨和队员赵甫明在空战中牺牲。5月中旬,广东飞机队撤回广州.

中国歼击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飞艇:

CA-80 型软式载人飞艇该型飞艇是中国人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式氦气载人

飞艇,它采用了国际上现有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2000 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转化A级项目,2001年9月试飞成功, 经过民航局适航部门的认真审查,目前已经取得了型号设计批准书(TDA)和适航证。

CA-80 型飞艇主要技术数据

艇 长 42米 气囊容积 2,533立方米

最大直径 11米 副气囊容积比 25%

长 径 比 3.8 静 升 力 2,570 公斤

吊 舱 长 3.9米 舱 内 长 2.80米

吊 舱 宽 1.6米 舱 内 宽 1.3米

吊 舱 高(不含起落架) 1.85米 舱 内 高 1.6米

空 重 1,850 公斤 最大载重 652 公斤

最大允许静态余重量 +6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 2,502 公斤

最大允许静态余升力 -60公斤 最大着陆重量 2,502 公斤

最小飞行机组成员 1 人 最大载油量 281 公斤

载 客 量(不含驾驶员) 4 人 最大航程 713公里

最少地面机组人员 9 人 最大使用高度 1,500米

最大使用限制速度(Vmo) 85公里/小时(IAS) 最大爬升率 8米/秒

最大设计俯冲速度(VD) 85公里/小时(IAS) 最大下降率 5米/秒

巡航速度 66公里/小时(IAS) 最大俯仰角 ±30°

最大续航时间 10.6 小时 广告幅面积 300平方米× 2

CA-150 型软式载人飞艇 该型飞艇是在 CA-120型飞艇基础上改进的新式飞艇,于 2008 年制作完毕;该型飞艇长48米,载客量达9人,是国内目前最大的软式氦气载人飞艇,主要用于城市、海岸线、森林巡逻。

CA-150 型飞艇主要技术数据

艇 长 48 米 气囊容积 3,910立方米

最大直径 12.64米 副气囊容积比 25%

长 径 比 3.8 静 升 力 3,967 公斤

吊 舱 长 5.9米 舱 内 长 4 米

吊 舱 宽 1.6米 舱 内 宽 1.3米

吊 舱 高(不含起落架) 1.75米 舱 内 高 1.5米

空 重 2,400 公斤 最大载重 1,469 公斤

最大允许静态余重量 10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 3,869 公斤

最大空速 106公里/小时 最大载油量 1,000 公斤

最小飞行机组成员 1 人 最大航程 2,000公里

载 客 量(不含驾驶员) 8 人 最大续航时间 25 小时

实用升限 2,745 米 最大爬升率 7 米/秒

巡航空速 80公里/小时 最大下降率 5 米/秒

最大俯仰角 ±30° 广告幅面积 330平方米× 2

歼击机又称战斗机,主要用于歼灭敌方空中目标并夺得制空权的飞机。歼击机除了与敌人的战斗机进行空战外,还负有拦截并打击敌人轰炸机、侦察机、强击机、武装直升机以及巡航导弹的任务。

歼击机是发展最早的军用飞机。最先创造歼击机的是法国人,他们在木质飞机上安装了机枪,用于在空中和敌人的飞机较量。后来,又有人把小口径火炮搬上飞机。这就是最原始的歼击机。这种飞机的飞行高度最高才达到6000米,最大时速仅为200公里,一般在数十公里之内。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促进了歼击机的发展,时速一下子提高到700公里,飞行高度也提高了一倍,达到了12000米。机壳改为金属结构,起落架能够人工放、收了。飞机上的武器是专门制造的,口径小、重量轻、发射速度快。一架歼击机,最多可装备8挺机枪和数门航空炮。另外,还装有无线电通信设备、机载雷达等,供飞机与飞机和飞机与地面之间的通信使用。60年代中期,歼击机的研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发达国家的先进歼击机改成了喷气式飞机发动机,飞行速度超过了音速,爬升高度达到了23000米。飞机上的武器装备则由航炮、机枪换成了各种各样的导弹。

歼击机的技术发展方向总是受战争的制约。在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和印巴战争中,由于防空雷达、地空导弹和空空导弹击落歼击机的战绩非常明显,歼击机不再向速度和高度上发展,而是改为向低空、超低空、低音速等方面发展,以便提高歼击机突破雷达防御的能力。如著名的美国F-16、法国的幻影2000、英国的海鹞等战斗机,在中、低空,转弯、迅速爬升、突然加速、减速等方面表现出了超强能力。这些既是高技术的体现,又是现代歼击机研制的发展方向。因为,这些技术能够躲过雷达跟踪和导弹寻的。

中国歼击机的生产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就开始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所属的第一飞机制造厂仿制美国的“霍克”Ⅲ型飞机成功,代号为“新霍”Ⅲ型飞机。该种飞机木质结构,单座,发动机功率为745马力,最高时速388公里,飞行高度8168米,航程930公里。第二年,又仿制成功了苏制E15飞机,结构、性能与“新霍”Ⅲ基本相当。这些飞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之时,把主要工业设施都破坏了,飞机制造厂是重点破坏目标之一。新中国政权从国民党那里接收下来的是一个破烂摊子。所以,歼击机的生产已经不具备条件了。最初建起的飞机工厂只能搞歼击机的修理,1955年初,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和仿造他们准备淘汰的机型——米格-17型歼击机。我国自己研制飞机,是从一个个零件开始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试制成功了第一架歼击机。经过试飞,证明质量和技术性能都符合设计要求。1956年9月8日,飞机通过验收。并被定名为56式歼击机,后来改名为歼-5飞机。通过验收后,该机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我空军作战部队。

50年代末,根据中央的决定,航空工业部门开始仿制超音速歼击机。不久,又决定研制更新型的歼击机。飞机技术人员和航空工业专家,克服了材料缺乏,资料不足等多种困难,终于在1966年完成了研制工作,制造出了合格的超音速歼击机。经飞行试验,证明技术可靠、性能良好,可以作为新一代战斗机装备部队。于是,这种飞机被定名为歼-6。在歼-6之后,又研制出了歼-6Ⅲ、歼-6甲、歼侦-6、歼教-6等改进型飞机。

进入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我国结合新技术的发展,又研制出体现高技术的新型飞机,这就是歼-8系列飞机。这种新型飞机,不仅装上了导弹等攻击性武器,还安装了完善的电子设备、火控系统等,实现了全天候、全环境、全空域飞行控制、自动驾驶等。机上的搜索、瞄准、操纵、射击、拦截、制导等设备,都具有高度现代化水准。该种飞机不仅能够作超高空飞行,还能在低空、超低空中完成突防、拦截、攻击等作战行动。歼-8系列战斗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在歼击机的研制中接近甚至达到了较先进的水平。

(9)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柔启航的头像
    柔启航 2025年08月07日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柔启航”

  • 柔启航
    柔启航 2025年08月07日

    本文概览:歼击机又称战斗机,主要用于歼灭敌方空中目标并夺得制空权的飞机。歼击机除了与敌人的战斗机进行空战外,还负有拦截并打击敌人轰炸机、侦察机、强击机、武装直升机以及巡航导弹的任务。歼击...

  • 柔启航
    用户080710 2025年08月07日

    文章不错《关于歼击机有哪些介绍?》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中宝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