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大清的最后一位皇帝是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大清的最后一位皇帝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清朝十二帝中最后一位、登极时年龄最小、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是宣统帝溥仪。 对于光绪帝载湉和同治帝载淳的继承人,慈禧皇太后先后有过两个决策:第一,立溥儁(jùn) 为大阿哥,继承同治皇帝,兼祧(tiāo)光绪皇帝;第二,立溥仪承继皇位,继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绪皇 帝。从而演绎出同治与光绪之帝统的“立嗣—废储—再立”的戏剧性历史故事。 立嗣—废储—再立嗣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慈禧认为:光绪从4岁进宫,自己费心抚养成人,却不听话,搞戊戌变法。慈禧很伤心,想废掉他。在光绪皇帝即位时,两宫太后曾有一个说法,等将来光绪帝载湉有了儿子,再过继给同治帝载淳为嗣。但光绪无子,同治统绪由谁来继承?废帝后,光绪又怎么处置? 慈禧选中了载漪之子溥儁,为什么? 端郡王载漪第一,从溥儁的父系来说,溥儁是爱新觉罗的血统。溥儁的曾祖父为嘉庆帝。嘉庆帝第三子敦亲王绵恺没有儿子,以道光(旻宁)第五子奕过继给绵恺为后。奕是溥儁的祖父。奕第二子载漪是溥儁的父。载漪又过继给嘉庆帝第四子瑞亲王绵忻之子瑞郡王奕(原名奕约)为后,袭贝勒。后载登极慈禧皇太后于十月二十日懿旨由溥仪继承皇位。醇亲王载沣领受要溥仪入宫的懿旨后,当日傍晚,同军机大臣、内监们回府,将溥仪从醇亲王府北府(今宋庆龄故居)迎入宫中。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当时的情形: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旧历十月二十日的傍晚,醇王府里发生了一场大混乱。这边老福晋不等听完新就位的摄政王带回来的懿旨,先昏过去了,王府太监和妇差丫头们灌姜汁的灌姜汁,传大夫的传大夫,忙成一团;那边又传过来孩子的哭叫和大人们哄劝声。摄政王手忙脚乱地跑出跑进,一会儿招呼着随他一起来的军机大臣和内监,叫人给孩子穿衣服,这时他忘掉了老福晋正昏迷不醒;一会被叫进去看老福晋,又忘掉了军机大臣还等着送未来的皇帝进宫。这样闹腾好大一阵,老福晋苏醒过来,被扶送到里面去歇了。这里未来的皇帝还在“抗旨”,连哭带打地不让内监过来抱他。内监苦笑着看军机大臣怎么吩咐,军机大臣则束手无策地等摄政王商量办法,可是摄政王只会点头,什么办法也没有。——那一场混乱后来还亏着乳母给结束的。乳母看我哭得可怜,拿出奶来喂我,这才止住了我的哭叫。这个卓越的举动启发了束手无策的老爷们。军机大臣和我父亲商量了一下,决定由乳母抱我一起去,到了中南海,再交内监抱我见慈禧皇太后。紫禁城西六宫溥仪从出生到3岁离开王府前,一直在祖母刘佳氏的抚育下。醇王府的府例,头生孩子过满月后离开生母归祖母抚育,第二个孩子由母亲抚育。所以,溥仪降生满月之后,就在祖母刘佳氏膝下抚育。溥仪回忆录写道:“祖母非常疼爱我的。听乳母说过,祖母每夜都要起来一两次,过来看我。她来的时候连鞋都不穿,怕木底鞋的响声惊动了我,这样看我长到三岁。”慈禧太后让溥仪进宫的懿旨,改变了溥仪一生的命运。溥仪离府进宫,第二天光绪皇帝死。溥仪是三岁的孩童,一会儿到光绪灵前磕头哭祭,一会儿到慈禧病榻前叩头祈福。溥仪面对光绪的遗体,也面对慈禧行将入木的躯体,在惊恐、陌生、寒冷与悲哀的气氛中受着折磨。第三天慈禧太后死。光绪灵柩停在乾清宫,慈禧灵柩停在皇极殿。两丧并祭,一片悲戚。 十一月初九日,溥仪登极大典在太和殿举行。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 我被他们折腾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时候,早超过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亲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监国摄政王宝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叫也越来越响。我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典礼结束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议:“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可是什么意思呵?”王公大臣们,议论纷纷,垂头丧气,认为这是大清皇朝的不祥之兆。 宣统皇帝溥仪在宫内宫外,共有“三父七母”。“三位父亲”:一位是生身父亲醇亲王载沣,一位是同治皇帝(过继给同治为嗣子),再一位是光绪皇帝(过继给光绪为嗣子)。还有“七位母亲”:第一位是生身母亲瓜尔佳氏,第二位是庶母邓佳氏,第三位是同治帝瑜妃赫舍里氏,第四位是同治帝珣妃阿鲁特氏,第五位是同治帝瑨妃西林觉罗氏,第六位是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第七位是光绪瑾妃他他拉氏。溥仪进宫后,离开生母,便被隆裕皇太后(光绪皇后)抚养,实际上是乳母王焦氏照料,一直用乳汁喂养溥仪。宣统在母亲众多却没有母爱的环境中长大。 宣统从继位到退位,只有3年。他的年龄,从3岁长到6岁,还是个幼儿。6岁开始在毓庆宫读书,9岁开始写日记。朝廷政务,由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执掌。这3年时间,朝廷上下,宫廷内外,大事要事,多不胜举。其中影响宣统一生最重大的事情,就是辛亥革命。
清末摄政王载沣之妻:瓜尔佳氏一一生又何欢,死亦何哀
末代皇帝当然是溥仪 !! 清朝十二帝中最后一位、登极时年龄最小、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是宣统帝溥仪。 对于光绪帝载湉和同治帝载淳的继承人,慈禧皇太后先后有过两个决策:第一,立溥儁(jùn) 为大阿哥,继承同治皇帝,兼祧(tiāo)光绪皇帝;第二,立溥仪承继皇位,继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绪皇 帝。从而演绎出同治与光绪之帝统的“立嗣—废储—再立”的戏剧性历史故事。 立嗣—废储—再立 立嗣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慈禧认为:光绪从4岁进宫,自己费心抚养成人 ,却不听话,搞戊戌变法。慈禧很伤心,想废掉他。在光绪皇帝即位时,两宫太后曾有一个说法,等将来 光绪帝载湉有了儿子,再过继给同治帝载淳为嗣。但光绪无子,同治统绪由谁来继承?废帝后,光绪又怎 么处置? 慈禧选中了载漪之子溥儁,为什么? 端郡王载漪第一,从溥儁的父系来说,溥儁是爱新觉罗的血统。溥儁的曾祖父为嘉庆帝。嘉庆 帝第三子敦亲王绵恺没有儿子,以道光(旻宁)第五子奕过继给绵恺为后。奕是溥儁的祖父。奕第二子载 漪是溥儁的父亲。载漪又过继给嘉庆帝第四子瑞亲王绵忻之子瑞郡王奕(原名奕约)为后,袭贝勒。后载 登极 慈禧皇太后于十月二十日懿旨由溥仪继承皇位。醇亲王载沣领受要溥仪入宫的懿旨后,当日傍晚, 同军机大臣、内监们回府,将溥仪从醇亲王府北府(今宋庆龄故居)迎入宫中。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 回忆当时的情形: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旧历十月二十日的傍晚,醇王府里发生了一场大混乱。这边老福晋不 等听完新就位的摄政王带回来的懿旨,先昏过去了,王府太监和妇差丫头们灌姜汁的灌姜汁,传大夫的传 大夫,忙成一团;那边又传过来孩子的哭叫和大人们哄劝声。摄政王手忙脚乱地跑出跑进,一会儿招呼着 随他一起来的军机大臣和内监,叫人给孩子穿衣服,这时他忘掉了老福晋正昏迷不醒;一会被叫进去看老 福晋,又忘掉了军机大臣还等着送未来的皇帝进宫。这样闹腾好大一阵,老福晋苏醒过来,被扶送到里面 去歇了。这里未来的皇帝还在“抗旨”,连哭带打地不让内监过来抱他。内监苦笑着看军机大臣怎么吩咐 ,军机大臣则束手无策地等摄政王商量办法,可是摄政王只会点头,什么办法也没有。——那一场混乱后 来还亏着乳母给结束的。乳母看我哭得可怜,拿出奶来喂我,这才止住了我的哭叫。这个卓越的举动启发 了束手无策的老爷们。军机大臣和我父亲商量了一下,决定由乳母抱我一起去,到了中南海,再交内监抱 我见慈禧皇太后。 紫禁城西六宫溥仪从出生到3岁离开王府前,一直在祖母刘佳氏的抚育下。醇王府的府例,头 生孩子过满月后离开生母归祖母抚育,第二个孩子由母亲抚育。所以,溥仪降生满月之后,就在祖母刘佳 氏膝下抚育。溥仪回忆录写道:“祖母非常疼爱我的。听乳母说过,祖母每夜都要起来一两次,过来看我 。她来的时候连鞋都不穿,怕木底鞋的响声惊动了我,这样看我长到三岁。”慈禧太后让溥仪进宫的懿旨 ,改变了溥仪一生的命运。 溥仪离府进宫,第二天光绪皇帝死。溥仪是三岁的孩童,一会儿到光绪灵前磕头哭祭,一会儿 到慈禧病榻前叩头祈福。溥仪面对光绪的遗体,也面对慈禧行将入木的躯体,在惊恐、陌生、寒冷与悲哀 的气氛中受着折磨。第三天慈禧太后死。光绪灵柩停在乾清宫,慈禧灵柩停在皇极殿。两丧并祭,一片悲 戚。 十一月初九日,溥仪登极大典在太和殿举行。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 我被他们折腾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 上的时候,早超过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亲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 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监国摄政王宝是汗。文武百官 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叫也越来越响。我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典礼结束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议:“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可是什么意 思呵?”王公大臣们,议论纷纷,垂头丧气,认为这是大清皇朝的不祥之兆。 宣统皇帝溥仪在宫内宫外,共有“三父七母”。“三位父亲”:一位是生身父亲醇亲王载沣, 一位是同治皇帝(过继给同治为嗣子),再一位是光绪皇帝(过继给光绪为嗣子)。还有“七位母亲”: 第一位是生身母亲瓜尔佳氏,第二位是庶母邓佳氏,第三位是同治帝瑜妃赫舍里氏,第四位是同治帝珣妃 阿鲁特氏,第五位是同治帝瑨妃西林觉罗氏,第六位是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第七位是光绪 瑾妃他他拉氏。溥仪进宫后,离开生母,便被隆裕皇太后(光绪皇后)抚养,实际上是乳母王焦氏照料, 一直用乳汁喂养溥仪。宣统在母亲众多却没有母爱的环境中长大。 宣统从继位到退位,只有3年。他的年龄,从3岁长到6岁,还是个幼儿。6岁开始在毓庆宫读书 ,9岁开始写日记。朝廷政务,由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执掌。这3年时间,朝廷上下,宫廷内外,大事要 事,多不胜举。其中影响宣统一生最重大的事情,就是辛亥革命。 清朝饱受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八国联 军再侵入北京,一次接一次的失败;《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 关条约》、《辛丑条约》,一次接一次的屈辱——“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人们厌恶帝制、希望共和, 厌恶君主、渴望民主。孙中山发动的辛亥革命,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适应了人们的要求,“近慰海内厌乱 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推举孙中山先生任总理,以“驱除鞑 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清廷颁诏宣布“仿行宪政”。先是,诸大臣面奏请行宪政,但 清廷谕旨:“大权统于朝廷”,“民智未开”,数年之后,再定期限。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同盟会组织民众在广东黄冈(今饶平)、安徽安庆、浙江绍兴 等地起义,均告失败。 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同盟会发动广东新军起义,失败。 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十九日,同盟会组织武昌新军起义,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为都督,废除宣统年号。随之,湖南等13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解体。不久,各省代表到南 京会议,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决议改用公历纪元。本年为辛亥年,史称这年的鼎革之变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结束了268年的清朝统治,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 宣统三年(1912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 立。此间,袁世凯与孙中山秘密协商,孙中山许袁世凯继任大总统。 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以清廷的名义,颁布了宣统皇帝退位诏书。 其文曰: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 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 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 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清朝末年的摄政王载沣,退休后去哪了?
爱新觉罗.载沣,字亦云,号伯涵,醇亲王奕之子。
载沣的一生政治上碌碌无为,婚姻上也是一波三折,令人唏嘘。
载沣的母亲刘佳氏乃醇亲王的侧福晋,他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名载恬,就是可怜的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的母亲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她在生了载恬之后又生了几个阿哥,不幸都夭折了……
载沣虽是庶出,但在王府诸子中居长。
载沣性格敦厚老实,喜好读书,是一个老好人。其容貌举止也算是英俊,中外各界都对他极有好感。
载沣初时曾由慈禧指婚与一个乳名叫“阿福”的满族贵族女孩订婚,不幸的是指婚不久,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未婚妻一家以身殉难……
在外避难的载沣听说此事后极为伤心,还在日记中哀悼他那未过门的妻子。
伉俪虚名,夫妻休想。未睹卿容,遽尔永别焉。
载沣与“阿褔”姑娘从未见过面,却为了对方的不幸而悲伤,可见载沣真是一个性情中人。
“阿福”姑娘一家殉难后,慈善再度指婚,这次指婚的对象历来说法不一:
有记载说是某侯爵之女,也有说是王亲贵族之女,总之也是一位满族贵族人家的女孩子。
载沣对这桩婚事并没有表示什么,反正一切都由慈禧说了算,他反对也没用……
正当王府中人在筹备载沣的婚事时,慈禧太后忽然变了卦,她推翻了自己指的那门亲事,即而决定将大学士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许配给载沣。
慈禧之所要这么做当然是出于维护自己利益与缓解帝后矛盾的政治考量——
庚子之乱后,慈禧最烦恼的事就是各国列强要求她归政与光绪,这是她绝对无法接受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慈禧是一个独裁者,也是一个专权者,要她交权简直比杀死她还要难受。
光绪帝被囚赢台的事博得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同情,醇亲王府也因其在庚子事变中相对超然的政治表现和载沣良好的外交效果,赢得了列强的另眼相待。
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中不得不重新审视醇亲王府的政治重要性……
荣?是慈禧的死党,也是她的宠臣。
慈禧太后将荣禄的女儿许配给载沣不仅能有效的将醇亲王府收为己用,也拉近了与光绪帝的距离,防止在戊戌政变与归政光绪问题上出现异动,可谓是一举多得。
对慈禧来说另外指婚是小事一件,可对载沣生母刘佳氏来说可是万分为难……
刘佳氏为难的是之前与她儿子载沣订过亲的那户人家已经放了大定了,也就是说那位姑娘已经是醇亲王府的人了,现在要退了亲真是太不近人情了,弄不好还会闹出人命。
可慈禧一惯我行我素,她的话就是圣旨,岂容他人违抗!
可怜的刘佳氏日日寝食难安,忧心忡忡!
尽管别人都安慰她说老太后退的亲不会有事的,可刘佳氏依然心事重重,以致旧疾复发。
载沣对这门亲事也不满意,除了临时退亲的理由外,还有就是女方的父亲是荣?。
荣禄在戊戌政变中协助慈禧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可以说是光绪皇帝的仇人。
而现在载沣却要与自己哥哥的仇人结成亲家,那滋味可想而知了。
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的乳名恰巧也叫“阿福”,可此“阿福”非彼“阿福”,她与载沣的婚姻注定是一场悲剧!
瓜尔佳氏在娘家时是一个千娇百媚的大**,父亲的宠爱让家中人事事都顺着她,不敢批评她一句话。
瓜尔佳氏从小就聪明伶俐,为人泼辣,个性极强,连慈禧都不怕。
载沣虽对婚事有异,但还是与瓜尔佳氏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他们的结合轰动了整个清朝政坛。
婚礼隆重是一回事,夫妻关系又是另一回事……
可以说载沣与瓜尔佳氏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一一
他们性格不合,志趣更是南辕北撒,大相径庭!
瓜尔佳氏是一个极其要强的女人,她恨自己不是男儿身,所以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载沣身上。
瓜尔佳氏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展雄风,立大志,在政治上做出一番事业,也好让她青史流名。
可惜载沣是一个性情恬静之人,他淡薄名利,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
载沣曾经写过一幅对联一一
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
无事一生轻是载沣最大的心愿了……
瓜尔佳氏面对着这样一个丈夫感到无比的失落,百无聊赖中只有尽情花钱,发泄着自己的不满。
载沣与母亲天天望着妻子的一大堆帐单,烦心不己!要知道醇亲王府虽然体面可只是一个空架子,早己入不敷出了,哪禁得起瓜尔佳氏这样的花费?
载沣也曾好言相劝,希望妻子能在花钱方面有所节制。
可瓜尔佳氏是谁?她岂能听任别人的摆布?
瓜尔佳氏非但没有收手,反而变本加厉的花钱。正是你不让我满足,我也不让你满意!
夫妻俩就这么钻进了死胡同,再也出不来了。
瓜尔佳氏后来为载沣生了两个儿子,但丝毫没有改善夫妻关系,依然形同陌路……
载沣几年后又迎娶了一位侧褔晋,与瓜尔佳氏的感情更加漠然。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将载沣的长子溥仪接进宫内抚养。
慈禧太后的旨意引起了整个醇亲王府一阵大乱,溥仪的奶奶刘佳氏嚎啕大哭,紧紧抱住孙子不松手,以致于昏死过去了……
载沣也是紧张地手足无措…
瓜尔佳氏则矛盾万分,她既伤心与儿子分离又欣喜天降大幸……
不久之后,光绪慈禧相继离去……
果然不岀瓜尔佳氏所料,儿子溥仪继承大统,年号宣统。
载沣任摄政王,成了权倾朝野的显贵之人。
瓜尔佳氏万分得意,她以为自己的梦想即将实现……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载沣根本没有什么政治才能,也缺乏应有的手腕,更何况当时的大清王朝巳经日薄西山…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了……
观望整个大清帝国竟无将可派,无奈之下只好任命早己罢官的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袁世凯是个政界老狐狸,他利用自己的北洋新军不断地向朝廷施压……
隆裕太后虽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但其能力却远不如自己的姑姑…
迫与无奈,隆裕太后罢免了载沣,让他退出了政治舞台,权力尽归袁世凯。
载沣回到家后,高兴地对妻子说道一一
从今以后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瓜尔佳氏跑进房里,痛哭失声……
袁世凯表面上效忠清廷,暗中却与革命党谈判,准备逼宫……
隆裕太后深居内宫,对外面的事一无所知,禁不住袁世凯的胁迫,身边又无人商量,只好答应清帝退位,以保王族后裔的安全。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隆俗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宣统皇帝溥仪退位,结束了大清帝国二百六十八年的统治!
大清朝完了……
瓜尔佳氏痛不欲生,郁郁寡欢……
载沣虽然心有不甘,但生性豁达,日子倒也过得十分的舒心。
瓜尔佳氏则愤恨不平,她不甘心祖宗的江山就这样丢了,她要寻找机会恢复大清王朝。
载沣对妻子的狂热十分的不理解,他认为她在胡闹。
应该说载沣是清醒的,他明白大势己去,一切不可强求!
可是瓜尔佳氏却像着了魔似的,大把撒钱,去拉拢各方势力,试图恢复祖业…
由此可见,瓜尔佳氏是一个糊涂的女人。
希望终于来了,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军进京,复辟大清……
瓜尔佳氏笑了,她兴奋地告诉了载沣…
“胡闹!”载沣冷冷的说。
竹篮打水一场空……
张勋的复辟闹剧仅仅持续了12天就破产了……
“怎么会这样呢?”
瓜尔佳氏变得越来越心灰意冷了…
“不,我不甘心!丈夫没用,可我有儿子,溥仪他是皇帝!”想到这儿,瓜尔佳氏又打起了精神。
天不从人愿,溥仪也出事了……
年龄渐长的溥仪越来越叛逆了,他不服从瑾太妃的管教…
瑾太妃就是珍妃的姐姐,她因为不满意自己身边的一个太医将他辞退了。这本来与溥仪无关,可傅仪在一些“忠臣”与太监的教唆下与瑾太妃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受了气的瑾太妃命人将傅仪的奶奶刘佳氏与生母瓜尔佳氏叫进宫来,训斥了一顿…
最后溥仪在奶奶与母亲的劝说下,与瑾太妃讲和了。
事情虽然了了,可瓜尔佳氏的心却已经死了……
丈夫不中用,儿子也不听话,一切都完了!
绝望中的瓜尔佳氏回到王府后就吞了大量的生鸦片…
瓜尔佳氏就这样走了,临终前她写下遗书一一
母归去,儿勿念,希望杰儿能好好学习,将来可以辅佐你大哥,千万莫学你的阿玛那么的没出息…
遗书中的“杰儿”就是溥仪的同胞兄弟溥杰。
载沣得知妻子的死讯,长叹了一口气……
载沣为瓜尔佳氏办了一场盛大的法事……
丧事过后,载沣再也没有向任何人说起过瓜尔佳氏,仿佛世间根本没有这个人似的……
瓜尔佳氏一个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
作为光绪皇帝的弟弟,慈禧太后干女儿的丈夫,溥仪皇帝的父亲,载沣始终身处清朝最高权力的漩涡,然而这样一个人,却能够在清朝灭亡后得以善终,实在是让人想不到。
载沣担任摄政王的时候 ,晚清的局势已经急剧恶化,而载沣主持三年的清末新政,更是直接促发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当时的载沣本来是希望依靠北洋新军前去镇压,然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北洋新军集体忤逆朝廷,表示只听从袁宫保的指挥。
为了大局着想,载沣不得不请已经被他撵家去赋闲好几年的袁宫保出面,袁宫保为了揽权,排挤掉载沣表示,只有载沣辞职,他才肯出面,作为摄政王的载沣急下?罪己诏?,以请袁世凯出山。
从能力上来说,载沣年纪太小,只有二十五岁,对事物的发展看得不够透彻,败给袁世凯也是正常的事情。
后来溥仪回忆起自己的生父载沣的时候的印象是,话不是太多,还有点磕巴,只有?好?字说得最利索。
而当时大公报的评价,更为客观:?德有余而才不足,为人用而不善用人,荏苒蹉跎,以至今日,不得已而至于退位。?
其实载沣开得算是比较开的人,早先还有放手一搏的打算,后来发现自己不是袁的对手,而且就算是没有袁,他也控制不了局面,最终退位反而是最好的选择,退休之后,干脆赋闲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是一种活法。
清朝被推翻后,民国的政治并不稳定,也有一批阴谋家,以及清朝遗老在活动,企图复辟,比如张勋就曾率三千辫子军开入北京,拥护溥仪复位,作为曾经的摄政王,张勋自然也希望其能够出面,但是载沣就是不参与,并且劝阻那些遗老遗少不要参与其中。
1924年溥仪被从紫禁城中赶了出来,当时的溥仪很害怕,日本人趁机不断跟溥仪接触,载沣极力反对溥仪与日本人来往,结果还是被日本人将溥仪弄到了天津,又被日本人诱骗到东北,担任伪满洲国的皇帝。
当时一直身居北京的载沣生活不算很好,溥仪邀请其到东北去,载沣去了一次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在抗日战争期间,载沣倒是借了溥仪的光,没有受到多少刁难,日本人看重他的威望,还想让他出来做事,都被载沣拒绝了。
新中国成立后,载沣参加了第一届政协委员会的第二次会议,感触颇深,将醇亲王府售卖用于国家发展教育事业。
在1951年2月,载沣由于多年风寒,病故于北京,应该说算是曾经身处权力漩涡,而又从容面对的一个人。
关于“大清的最后一位皇帝是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灵卉”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大清的最后一位皇帝是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大清的最后一位皇帝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清...
文章不错《大清的最后一位皇帝是谁?》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