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三种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三种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二模型
在老子第十七章中讲了四种对道有不同认知的人。因为第一种是不知道有道却又在顺道而行的人,所以在这里就主要是讲了后三种人的行为,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上士对于道是亲近赞美它,所以也就会时常的去践行顺道。中士对于道是畏惧它,但是又不确定它是否存在,不够坚定。下士对于道是辱骂它,所以再看到有人谈论道就觉得很好笑。
因为道是宇宙最本质的东西,所以能够不断修行来回归于道,是老子很认可的行为。但是修行之路却很不容易,不少人也甚至有可能在过程中偏离而无法回正。所以老子就在这里举了好几种例子来说明某种东西发展到极致是什么样的状态,这样它就可以指导人向着这个目标不断的前行而不致于偏离。好像按照老子的这个描述,始终是一种不自满的状态,因此才能够不断的生长。
而这也正是道的神奇之处,它是如此的充沛,在给万事万物提供着生长所需的能量。就好像是道借能量给万物,并且促进万物的生长。
三应用
对于这一章的应用,我想主要就是两个。第一个是自己目前处在勤而行之的阶段,因为自己是属于内心就想要去认知实相,而我又觉得老子的法门非常适合我。所以除了平时的打坐休禅,自己也把道德经作为自己的指导书籍,来对照自己是否有做到其中的内容。这样我就是一个在不断的自我完善的过程。不过这个完善的过程不仅仅是向书中学习,更重要的是清理内在的执着妄想,这样自己自然是在越来越清楚的。
第二个也就是自己保持谦虚不自满的状态,这样自己才可以不断的提升着。还有除了自己,还有我的家庭和企业,自己也是保持这种不自满的状态,外界的能量无比的充沛,当我在顺道而行的时候,外界的能量也会不断的流进自身的系统帮助它来更好的生长。就好像我是在往道不断的借能量一样。
道德经第四十章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读经悟道这是《道德经》流传很广的一篇文章。老子把人们闻道后的反应分为三类,也代表了三种境界。
其实,仔细琢磨,三类人三种反应的背后,是学习态度、认知层阶、执行能力的真实写照。
像对待批评意见,智慧之人,有错必改,无则加勉;聪明之人,含糊其词,狡辩诿过;愚蠢之人,极力反驳,死不认错。这反应的是一种学习态度,智慧之人虚怀若谷,兼容并蓄,秉持开放性思维;聪明之人表面称是,实则不然,思维陈旧;愚蠢之人,概不接受,自以为是,思维闭塞,固步自封。
学习态度不同的背后,又反应了认知层阶的差距。认知层阶高的人,能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关键,迅速行动,知行合一;认知层阶平庸之人,一知半解, 敷衍了事,知而不行;认知层阶低下之人,既无知,更无行,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认知的差异,观念的转变,决定了行动的能力。
认知层阶差异的背后,反应在管理上,体现在执行能力上,差异更大。执行力强的人,认识问题透彻,行动高效;执行力弱的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行动慢而无效;执行力差的人,总似神游,不在状态,没有行动或盲目行动。执行能力反过来又体现了学习态度和认知层阶。
总之,不同的人,对待事情的不同态度,不在于看到了现象,而在于抓住本质。认知思维,不能单一,而是多元的。管理问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拿出系统、完整的一览子解决方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你对待问题的态度,反应的正是你的问题。有时,事情不在于问题,而是你本身就是问题。
知行合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难在哪儿呢?在于视野不够开阔,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偏见、偏激、以偏概全。在于观念刷新太慢,躲在过去的壳里不愿出来,或以陈旧的观念自欺欺人,失去了好奇、速度和激情。在于认知障碍,看问题不全面、思考问题不深入、解决问题不系统,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总在挑剔别人的错误,却不知道自己一知半解、坐井观天。
闻道和行知,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互相依存,只有融为一体,才能小圆满。
第四十章(2021.12.14学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行动;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通往人生巅峰(光明)的大道是昏暗的(或有或无)谁都看不清,谁也不能百分百确定,只能慢慢摸索,但看似晦暗的大道,下面有真正的道在里面。一眼望去的花花草草下面是道,只是我们不知道。只有静下来,才能看清真正的道路也就是每个人的使命。 前进的道好似后退,一年四季交替,但看四季似乎没有变化,但树每年都在壮大。逆水行舟,看似没有行进多少,但是划船的能力在加强。默默无闻的成长。 平坦的大道就像崎岖的小道; 上德的人都是处于卑下虚空的状态; 最洁净的东西生在于最肮脏的地方,大白若辱,不能只选一边,只选高尚的,反而会受辱,应该是和光同尘,不离世间; 越是大德越显示出某些不足,没有至善至美的。 真正有所建树的德好像是润物无声的,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真是心性,渝是感情,心不动,心是定住的,感情不断变化。 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真正的高手是没有棱角的。 大器晚成,想成大器一定是晚成的。 大音希声,碎嘴子教育孩子是错误的,真正的教育是无声的。行胜于言。 任何事情到了极端之后是没有形状的,真正有钱人是不会去炫耀钱的。 符合道的行事方式是做好事不留名。 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珍惜每一次善缘。 心修好,贵人就来了。 苦难都是成就人的。只有苦难才能淬炼人。 降大任前的苦难要扛得住,不抱怨。 苦难是一个人必须经历的财富。不赞成给贫困的人捐助。 形而之上谓之道,形而之下谓之器。 道是看不到的,器是有形的,可以看得着摸得着的。 上士,能够思考超过有形世界的东西,认真体悟世界的规律。 中士,半信半疑。中等天资建功难。一会儿明白,一会儿又糊涂了。忽有忽无。 下士,三点一线上班就好了,过完这一生。佛祖开示对下士是没用的。 劝人是没用的,人只有自渡。 劝人有度,点到为止。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不迷茫的方法就是为众生服务。 0:44找到使命 禅定后开示出来的道理也是人生的道理,具体做事的时候,被坑了,不等于变成了傻子,其实已经成长了只是看不到而已。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为众生服务,为众生当牛做马。 天下事焉能尽如人意,古来成大事者,半是天缘凑泊,半是勉强迁就。曾国藩 所有成大事的人,没有一个是手拿把攥的,百分百把握的。 人生有三类,第一类平平淡淡,没有大灾大难,也没有大成就,要感恩天地,属于中器。这是有福气之人。 上联:享清福不再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下联:祈寿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横批:天天快乐。 第二类人,中下等,小器,处在生活的黑暗之中,受各种环境的影响,认知是被盖住的,天天抱怨,负能量。只有明心见性,才能进入中器。 第三类人,大器,上等。①从小经受磨难,经历过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经历大起大落之后,最终爬到高处,大器晚成,回顾人生过往感慨万千,这是福报。 ②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富二代,如果不学习圣贤智慧,很多就是从高处跌落下来。 在大位的人,吃大苦。 福不能享过了。 人痛苦的是不知道规律是什么。 大道至简,待人接物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诚。
关于“《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三种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业炳钛”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三种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三种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文章不错《《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三种人》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