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陵君其许寡人”的“其”是语气助词,用来加重语气,无实义。
原文选段: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释义: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的本质。
开头一段是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
在他看来,安陵君哪敢说个“换”字,更不敢说“不”,“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诸侯只有对下才可自称寡人,这就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安陵君识破骗局,婉言拒绝。
作者充分调动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段以烘托气氛,同时对二人的情态举止的变化略加点染,强化冲突,精心营造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让读者认识得更清楚,这是一种广泛使用而且行之有效的表达方法。
全文不到四百字,前后层次井然而委婉跌宕。以“易地”起论,至”长跪而谢”,国绕着安陵国土的“易”与“不易”,展开了唇枪舌剑的激烈论战,塑造了一位威武不屈、见义勇为的侠士形象,寄寓了作者反抗强暴的理想。
刘向、刘歆父子是在儒学作为经学而一统天下之后,又重新研究和整理诸子百家的著作与学说并强调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以改善儒学的重要人物。刘向的《说苑》、《新序》中直接采用并假借诸子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见解,实际上这也是对诸子学的一种肯定。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原文及翻译,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原文及翻译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真是太好了,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即使这样,但是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这块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
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听后)不高兴。安陵君于是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大于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有百万人尸体倒下,鲜血流淌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到宫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说完(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秦王(立刻,马上)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何至于这样!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会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提要
这又是一篇大多数中国人都熟悉的名篇。文章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在于此文不仅在论辩上是经典,而且其在文学史上也是经典。文章描写人物非常传神、性格鲜明,叙述故事对仗工整、辞藻华丽,文采飞扬、正义凛然、气势磅礴。真是一篇值得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且使于秦。秦王谓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且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寝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秦王派使者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施加恩惠,以大换小,这非常好。但是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着它,不敢换掉。”秦王很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拿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不答应我,这是为什么?秦国消灭了韩国和魏国,只有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那是因为我认为他是忠厚长者,所以没有把他放在心上。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希望同安陵君交换,他却违抗我,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手里继承了封地并保有它,即使一千里也是不敢换掉的,何况只是五百里?”
秦 王勃 然大怒,对唐雎说:“您可听说过天子的发怒吗?”唐雎说:“我没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伏尸一百万,流血一千里!”唐雎说:“大王听说过平民的发怒吗?”秦王说:“平民的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的发怒,不是士人的发怒。当专诸刺杀王僚时,慧星遮盖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虹穿过了太阳;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在宫殿上扑击。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士人,满腔的怒气还没有发泄出来,预兆就从天而降,加上我就是四个人了。所以士人要发怒,两具尸首就要倒下,五步之内鲜血四溅,天下人穿白戴孝,今天就要这样了。”说着便拔出剑站了起来。
秦王脸色大变,挺起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坐下!何至于这样呢?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是安陵凭着五十里土地安然无事,只是因为有先生在啊。”
”
评析
唐雎的浩然正气、慷慨陈词使他流芳百世。他在论辩时的气势完全压倒了骄狂的秦王。他的这种仗义执言,就是借助道义的力量,传播勇气与正义,令一切利诱威逼相形见绌,他赋予论辩以正义凛然的人格魅力,把宣传真理与弘扬正气融为一体,使人的内在本质精神得到弘扬,使人的个性风采、精神世界得到了展示。这正是论辩决胜的法宝。唐雎不畏 *** 、蔑视强权、敢于与专制暴君抗争的正义之气,和他“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不屈服精神,使他的人格显得无比伟大、使他的论辩显得无比有力。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逸尘尘”
本文概览:“安陵君其许寡人”的“其”是语气助词,用来加重语气,无实义。原文选段: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
文章不错《安陵君其许寡人的其是什么意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