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书籍之厄》译文与赏析

书籍之厄

书籍之厄

原文

梁元帝在江陵,蓄[1]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将亡之夕尽焚之。隋嘉则殿有书三十七万卷,唐平王世充[2],得其旧书于东都,浮舟泝河[3],尽覆于砥柱,贞观、开元募借缮写[4],两都各聚书四部。禄山之乱,尺简不藏。代宗、文宗时,复行搜采,分藏于十二库。黄巢之乱[5],存者盖勘。昭宗又于诸道求访,及徒洛阳,荡然无遗。今人观汉、隋、唐《经藉·艺文志》,未尝不茫然太息也。晁以道记本朝王文康初相周世宗,多有唐旧书,今其子孙不知何在。李文正所藏既富,而且辟学馆以延学士大夫,不待见主人,而下马直入读书。供牢饩以给其日力,与众共利之。今其家仅有败屋数楹,而书不知何在也!宋宣献家兼有毕文简、杨文庄二家之书,其富盖有王府不及者。元符中,一夕灾为灰烬。以道自谓家五世于兹,虽不敢与宋氏争多,而校雠[6]是正,未肯自逊。政和甲午之冬,火亦告谴。唯刘壮舆家于庐山之阳,自其祖凝之以来,遗子孙者唯图书也,其书与七泽俱富矣。于是为作记。今刘氏之在庐山者不闻其人,则所谓藏书殆亦羽化。乃知自古到今,神物亦于斯文为靳靳[7]也。宣和殿、太清楼、龙图阁御府所储,靖康荡析之余,尽归于燕,置之秘书省,乃有幸而得存者焉。

注释

[1]蓄:收集,积蓄,储存。[2]王世充:隋末割据者之一。隋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字行满。祖籍西域,本姓支。仕隋历为江都郡丞。[3]浮舟泝河:船只倾覆。[4]募借缮写:募集或是借阅书籍抄写。[5]黄巢之乱:即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至中和四年由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人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 *** 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6]校雠(chóu):校对文字。[7]靳:吝啬。

译文

梁元帝在江陵的时候,收集古今图书多达十四万卷,在魏军将要攻破占领江陵的前夕把全部书籍焚烧毁灭了。隋朝的嘉则殿藏有图书三十七万卷,唐朝讨伐王世充时,在东都获得了这些藏书,不料在用船只将这些藏书运往长安途中,船只倾覆,藏书尽损在了砥柱。贞观、开元年间,唐朝在全国范围内募集或向藏书者借阅缮写,长安和洛阳各自按经、史、子、集四部分分类收集图书。安禄山之乱时,这些书籍再一次遭受毁灭。唐代宗、唐文宗时期,再一次进行搜集分类,分别收藏在了十二个库中。黄巢动乱后,保存下来的已是很少。唐昭宗又从各种渠道查访寻求书籍,但到迁都洛阳后,又都荡然无存了。如今人们观看隋、唐朝代的《经籍艺文志》,没有不痛心、叹息的啊!晁以道记载了本朝的王文康早年任周世宗的宰相时,家中藏有很多旧唐书,但如今他的子孙已不知流落到何方。李文正所藏图书也很多,而且还曾经开了个学馆来供士大夫学习,凡是来到这里的人,下马就可以直奔学馆读书,不必拜见主人。不仅如此,他还免费为读者提供饭菜以节约时间,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藏书。如今他家只有几间破屋,藏书也不知去向了。宋宣献家兼有毕文简和杨文庄两家的藏书,其藏书之多就算是王府也比不过。哲宗元符年间,一夜火灾将宋宣献家中的藏书全部烧为灰烬。晁以道自称其家五代致力于搜集图书,虽不敢与宋宣献家相比,但在图书校勘整理方面,不比别人逊色。徽宗政和四年冬天,晁家同样不幸遭遇了火灾,书籍损失惨重。只有居住在庐山南簏的刘壮舆,其家从祖上刘凝之以来,留给子孙的只有书籍。家中藏书与七大湖的水一样多,于是有人为他家的藏书专门作了记录。如今庐山还有没有刘氏的后代已经没有人知道了。那么刘家的藏书也早已消失了吧。从中可以知道古往今来,神物对于文人也是够吝啬的。宋朝宣和殿、太清楼、龙图阁御府所储藏的图书,在靖康之变时期,全被金人掳掠一空,放在金国的秘书省收藏,才有幸保存下来。

评析

本文是关于书籍历史方面的笔记,主要以记事和议论为表现形式讲述历朝历代书籍遭受到的厄运。书籍,作为记载一个民族文明精粹的载体,作为一代文化生成的结晶,历来为帝王文士所倚重。相传黄帝史官仓颉造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此等天意,怎叫后人敢等闲视之,再加上附庸风雅者良多,历朝历代书籍之盛可谓风尚,然而,即使如此,流传至今的古籍却屈指可数,而其背后原因,桩桩皆叫历史沉叹。正如本文中梁元帝在战败前夕将十四万卷古书焚毁;嘉则殿藏有三十七万卷图书在运往长安时尽覆于砥柱;唐朝时期多次搜集整理书籍,但经过多次战乱,书籍所剩无几;宋宣献家和晁家均遭受火灾,书籍损失惨重等等。由此看来,古今书籍能够得以保存下来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洪迈在最后也因宋朝书籍经过靖康之变后,被金人保存下来而感到庆幸。

《容斋随笔·郡后主婿宫》译文与赏析

徐章二先生教人

徐章二先生教人

原文

徐仲车[1]先生为楚州教授,每升堂[2]训诸生曰:“诸君欲为君子,而劳己之力,费己之财,如此而不为,犹之可也;不劳己之力,不费己之财,何不为君子?乡人贱[3]之,父母恶[4]之,如此而不为可也;乡人荣之,父母欲之,何不为君子?”又曰:“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为君子者,未之有也。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如此而不为小人者,未之有也。”成都冲退处士章詧[5]隐者,其学长于《易》、《太玄》,为范子功解述大旨,再复《摛》词曰:“‘人之所好而不足者,善也;所丑而有余者,恶也。君子能强其所不足而拂[6]其所有余,则《太玄》之道几[7]矣。’此子云仁义之心,予之于《太玄》,述斯而已。或者苦其思[8],艰其言,迂溺其所以为数,而忘其仁义之大,是恶足以语道哉!”二先生之教人,简易明白,学者或未知之,故表出于此。

注释

[1]徐仲车:名积,字仲车,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丧父,因父名石,终身不用石器,遇石从不踏。着有《节孝语录》、《节孝集》。[2]升堂:开堂讲学,给学生上课。[3]贱:轻贱;鄙视。[4]恶:厌恶;讨厌。[5]章詧(chá):字隐之,双流(今属四川)人,博通经学。仁宗末,赐号冲退处士。着有《发隐三篇》。[6]拂:去除,摒弃。[7]几:可以达到。[8]苦其思:为其精深的思想而困惑。

译文

徐仲车先生曾是楚州(今江苏淮安)州学教授,每次开堂讲学的时候就会教导学生们说:“你们都想成为君子,如果为此而耗费了你的体力和钱财,你不想做君子还说得过去;如果没有耗费你的精力,也没有破费你的钱财,为什么不去做君子呢?如果乡里的人都轻贱君子,父母也厌恶君子,因此你不愿成为君子,这样也说得过去;如果乡里的人称赞君子,父母也希望你能够成为君子,为什么不去当君子呢?”他还说:“说的是善意的话,做的是好事,思考的是善良的事,这样都不能成为君子,那么就没有君子了;说的是恶意的话,做的是恶事,思考的是坏事,这样都不能成为小人,那就没有小人了。”成都冲退居士章詧隐者,非常善于研究《易》、《太玄》,他为范子功讲解其中的要旨,并用《摛》中的词解释说:“‘对于人来说,好而从不满足即是善;丑而有余即是恶。如果君子能增强其所不足的东西,而摒弃其多余的东西,那么对于《太玄》中所讲的道理就可以完全领悟了。’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仁义之心,我对于《太玄》,也不过是讲述这些罢了。有的人有时会困惑其精深的思想,有时会被其晦涩的语言所难倒,有时会沉溺于它所讲的术数,而忘记了仁义的重要性,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给他讲哪些大道理呢?”以上这两位先生教导人的方法简易明白,而学习的人有的还不知道这些,所以我把他们的事迹记述于此。

评析

本文记载了楚州州学教授徐仲车和成都人章詧教学的故事,称赞他们是好老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教学不是填鸭,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循循善诱,才能事半功倍。比如徐仲车教导学生要做君子,就是用对比的方法,指出成为君子既不费力又能得到称赞,为什么不做君子呢?这就比只会讲大道理的老师教学的效果好。

宋朝作家洪迈《容斋随笔》的译文?

郡后主婿宫

郡后主婿宫

原文

本朝宗室袒免[1]亲女出嫁,如婿系白身人[2],得文解者为将仕郎,否则承节、承信郎,妻虽死,夫为官如故。按唐贞元中,故怀泽县主婿检校赞善大夫窦克绍状言:“臣顷以国亲,超授宠禄,及县主[3]薨逝,臣官遂停。臣陪位出身,未授检校官,自有本官,伏乞宣付所司,许取前衔婺州司户参军随例调集。”诏“许赴集,仍委所司比类前任正员官依资注拟[4]。自今已后,郡县主婿除丁忧外,有曾任正员官停检校官俸料后者,准此处分”。乃知婿官不停者,恩厚于唐世多矣。绍兴中,高士轰尚伪福国长公主,至观察使。及公主事发诛死,犹得故官,可谓优渥[5]。

注释

[1]袒免:袒衣免冠,这里指五服以外的远亲,不在服丧之列,唯脱上衣露左臂,脱冠束发,以示哀思。[2]白身人:旧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无官职的士人或已仕而未通朝籍的官员。[3]县主:皇族女子的封号。[4]依资注拟:凭资历高低给予安排官职。[5]优渥:丰足优厚。

译文

本朝宗室五代以内的亲女出嫁,如女婿是没有功名职位的人,懂文辞的就任命为将仕郎,否则就为授承节、承信郎,即使是妻子过世了,丈夫官职依然不变。据考查,在唐德宗贞元年间,怀泽县主的夫婿检校赞善大夫窦克绍有上奏说:“近来臣因是国亲的缘故,越级封官并享有俸禄,等到县主去世,臣的官职就被停止了。臣本有做官的资历,在没有授予我检校官职位之前,我就有官衔,请求宣令有关部门,允许我恢复以前的官衔即婺州司户参军并随例调集。”德宗批准下诏说:“允许赴职选调,仍委派有关部门比照前任正员官,凭资历高低给予安排官职。从今以后,郡主、县主的夫婿除亲人去世必须服丧以外,曾经有担任过员官,后来被停供给检校官俸禄的人,准许用这个办法处理。”自此可以知道女婿的官职不被废止,这种恩惠比唐代厚重多了。宋高宗绍兴中,高士轰娶伪福国长公主,升官至观察使。等到公主出了事情被杀死,而高士轰还可以担任他的官位,可真够待遇优厚的。

评析

本篇文章主要是讲述五代以内的亲女出家,如果女婿没有功名职位,就会授予官职,之后如果女家去世,女婿官职在朝中官职的变动情况。本文详细的说明这种情况:本朝新女婿无功名,懂文则为将仕郎,否则为承节、承信郎,妻死官位不变;唐德宗贞元年间,妻死官职停止,除婚前已有官职的除外;但也有特殊情况出现,像宋高宗绍兴中,高士轰之妻被杀死后,高士轰并没有因此被撤去官职。

隐居的士人修养身心潜心做学问,只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不渴求为世人所了解,世人也不了解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可能有这类人,我每每惋惜这些隐士没有传记流传。以前得到的上、虞、李、孟四人的传记讲了四个人的故事,因此恭谨地记录下来。

第一个人是,慈溪的蒋季庄,在宣和年间(1119-1125),蒋季庄蔑视王氏的学说,不参与科举考试,独自关门读书,不随便和人交往。高闶住在明州城里,每一年都四五次拜访蒋季庄的茅庐。蒋季庄听说他来了,一定会急急忙忙(倒屐)出来迎接,和他在小屋里对坐,兴高采烈的和他,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几乎忘记吃饭睡觉。高闶向他告辞他就会远送几里路,两人相处的很融洽。有人问高抑崇:“蒋先生不喜欢和人交往,却只亲厚您,而你也对他时分眷慕,我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抑崇(估计是专用名词,比如他的号)说:“我整年地读书,每有疑问不能明晰,或者理解不完整有没达到的地方,问题经常堆积到数十个,蒋季庄一一解读,全都迎刃而解。”然而蒋季庄的专长,其他人不一定知道。世人所说“知己”就是这样的吧?

第二个人是王茂刚,住在明州林村一处深壑的山沟里,有一个弟弟不喜欢读书做学问,王茂刚就让他学习谋生的手段以生存,而他自己只专心读书,从不随便出门,尤其精通周易。沈焕是担任通盘州事,曾经去拜访他。他的智趣远远超出了书本典籍的记录。王茂刚做学问气势庄严,考究他做学问所得,似乎是刚刚有收获,求学的过程还没结束呢。

第三个人是顾主簿,不知道是什么人,南渡(南渡长江,南宋)后寄居在慈溪。以清廉坚贞为准则,安于贫穷卑贱,不为世人了解却不悲观。但对于日常生活,即使做小事也一丝不苟。平时早晨起床,等买菜的人从门前经过,问一捆菜值多少钱,按照菜贩所说给钱。其他的买饮食、衣裳也如此。久了人们都相信他佩服他,不忍心欺骗。如果一天的用度足够了,就静心翻阅古籍,不与人交往游玩。乡邻中有不安分守职、武断地强加自己意愿于别人的人,大家都讥笑他说:“难道你是顾主簿吗?”(顾主簿这么受人尊敬的人都安分守己,你算哪根葱)

第四个人叫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守行为固执而廉洁,受到了邻里的尊敬。周日章开学堂教授徒弟,只收取足够自己使用的费用,不符合规矩的钱一分不收。周家很贫穷,经常整天没有吃的,有时邻居送他们一些东西。赠送的东西经常接不上他家的用度,周日章宁愿和妻子忍饿,终究不去请求他人。深冬时穿着纸糊的衣服,有客人来拜访,也高兴的请进来。望着他的面容表情,听他的议论,大家都很惊诧。县尉谢先生送他一件衣服,对他说:“您不曾要求帮助,我自己希望向您表达敬意,接受无妨。”周日章笑着回答到:“一件衣服和一万钟粮食是一个概念,如果我无故接受礼物,这是不明辨礼仪的。”最终推辞了。汪圣锡也知道他的贤德,认为周日章像古代所谓的“独行者”。

这四个人,实在应该写进史书啊。

(13)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旧事酒浓的头像
    旧事酒浓 2025年08月06日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旧事酒浓”

  • 旧事酒浓
    旧事酒浓 2025年08月06日

    本文概览:书籍之厄 书籍之厄 原文 梁元帝在江陵,蓄[1]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将亡之夕尽焚之。隋嘉则殿有书三十七万卷,唐平王世充[2],得其旧书于东都,浮舟泝河[3],尽覆于砥柱,...

  • 旧事酒浓
    用户080606 2025年08月06日

    文章不错《《容斋随笔·书籍之厄》译文与赏析》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中宝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