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其身正,不令而行全文翻译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其身正,不令而行全文翻译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其身正,不令而行”出自《论 语 · 子 路》,共有30篇,有 关于 如何 治 理 国 家 的 政 治 主 张,孔 子 的 教育 思 想,个人 的 道 德修? 养 与 品 格 完 善,以 及"和 而 不 同"的 思想。
原文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①。"请益②。曰:"无倦③。"
注释
①先之劳之:先,引导,先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②益:请求增加一些。
③无倦:不厌倦,不松懈。
译文
子 路 问怎样管理政事。孔 子 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子 路 请求多讲一点。孔 子 说:"不要懈怠。"
原文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①,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②?"
注释
①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②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译文
仲 弓 做了 季 氏 的 家 臣,问怎样 管 理 政 事。孔 子 说:"先 责 成 手 下 负责 具体 事 务 的 官 吏,让他们 各 负 其 责,赦 免 他们 的 小 过 错,选 拔 贤 才 来 任 职。"仲 弓 又问:"怎样知道是 贤 才 而 把 他们 选 拔 出来 呢?"孔 子 说:"选 拔 你 所 知道 的,至 于 你 不 知道 的 贤 才,别 人 难 道 还 会 埋 没 他们 吗?"
原文
13·3子路曰:"卫君①待子而为政,子将奚②先?"子曰:"必也正名③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④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⑤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⑥;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⑦而已矣。"
注释
①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②奚(xī):什么。
③正名:正名分。
④迂:迂腐。
⑤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⑥中:得当。
⑦苟:苟且,马马虎虎。
译文
子 路(对 孔 子)说:"卫 国 国 君 要您去 治 理 国 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 子 说:"首先必须 正 名 分。"子 路 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 不 合 时 宜 了。这名怎么正呢?"孔 子说:"仲 由,真 粗 野 啊。君 子 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 存 疑 的态度。名 分 不 正,说起话来就不 顺 当 合 理,说话 不 顺 当 合 理,事情 就 办 不 成。事情 办 不 成,礼 乐 也就不能 兴 盛。礼 乐 不能兴盛,刑 罚 的 执 行 就 不会 得 当。刑 罚 不 得 当,百 姓 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 子 一定 要 定下 一个 名 分,必须 能够 说得 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 行 得 通。君 子 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 马 马 虎 虎 对待的。"
评析
以上三章所讲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从政。前两章讲当政者应当以身作则。要求百姓做的事情,当政者首先要告诉百姓,使百姓能够搞清楚国家的政策,即孔子所讲的引导百姓。但在这三章中讲得最重要的问题是"正名"。"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原文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①。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②。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③ 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①圃(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②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③襁(qiǎnɡ):背婴孩的背篓。
译文
樊 迟 向 孔 子 请教如何种庄稼。孔 子 说:"我 不如 老 农。"樊 迟 又 请教 如何 种菜。孔子说:"我不如 老 菜 农。"樊 迟 退出以后,孔 子 说:"樊 迟 真是 小 人。在 上 位 者 只要重视 礼,老 百 姓 就 不 敢 不 敬 畏;在 上 位 者 只要重视 义,老 百 姓 就 不 敢 不 服 从;在 上 位 的 人 只要 重视 信,老 百 姓 就 不敢 不用 真心 实情 来 对待 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 老 百 姓 就会 背着 自己的 小 孩 来 投奔,哪里 用 得 着 自己 去 种 庄稼 呢?"
评析
孔 子 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 樊 迟 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 教 育 思想。他认为,在 上 位 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 庄 稼、种 菜 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 庄 稼 种 菜,而是为了 从 政 为 官。在 孔 子 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 少 数,劳 动 者 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 统 治 的 知 识 分 子。所以,孔 子 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 劳 动 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 合 理 性。
原文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①;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③为?"
注释
①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②专对:独立对答。
③以:用。
译文
孔 子 说:"把《诗经》三百篇背得很熟,让 他 处 理 政 务,却 不会 办 事;让 他 当 外 交 使 节,不能 独 立 地 办 交 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评析
诗,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是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 指 导 政 治 活 动 之中。儒 家 不主张死背硬记,当 书 呆 子 ,而是要学以致用,应用到 社 会 实 践 中去。
原文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
孔 子 说:"鲁 和 卫 两 国 的 政 事,就 像 兄 弟(的 政 事)一 样。"
评析
鲁 国 是 周 公 旦 的 封 地,卫 国 是 康 叔 的 封 地,周 公 旦 和 康 叔 是 兄弟,当时 两 国 的政 治 情况 有些 相似。所以 孔 子 说,鲁 国 的 国 事 和 卫 国 的 国 事,就像 兄 弟 一样。
原文
13·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
孔 子 评 论 卫 国 的 公 子 荆:"善于 居 家 理 财,开始 有点 积 蓄 时,他说:'凑合着够了';稍多时,他说:'可算钱多了';富有时,他说:'可算完美了'。"
原文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①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①庶:多。
译文
孔 子 去 卫 国,冉 有 驾 车。孔 子 说:"人真多啊!"冉 有 说:"人多了,又该做什么?"孔 子 说:"使 他 们 富 起 来。"富了后,又该做什么?"使 他 们 受 教 育。"
原文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
孔 子 说:"如果 有人 用 我 治 理 国 家,一年 便 可以 搞 出 个 样子,三年 就 一定 会有 成 效。"
原文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译文
孔 子 说:"'善 人 治 理 国 家,经过 一 百 年,也就 可以 消 除 残 暴,废 除 刑 罚 杀 戮 了。'这 话 真 对 呀!"
评析
孔子说,善人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可以"胜 残 去 杀",达到 他 所 理 想 的 境界。其实,从这句话的本意去理解,善 人 施 行"德 治",但 并不 排 除 刑 罚 的 必要 手段。这在现实的 政 治 活动中,并 不是 可 有 可 无 的。
原文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
孔 子 说:"如果有 英 明 领 袖 兴起,一定 要 经过 三十 年 才能 实行 仁 政。"
原文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 说:"自 己 身 正,治 理 国 家 还会有什么问题?自身不正,又怎能让 群 众 身 正?"
原文
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
冉 求 退 朝 回来,孔 子 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 求 说:"有政? 事。"孔 子 说:"只是一般的 事 务 罢了,如果有 政 事,虽然 国 君 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原文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
鲁 定 公 问:"一句话就可以使 国 家 兴 盛,有这样的话吗?"孔 子 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 君 难,做 臣 不 易。'如果知道了 做 君 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 国 家 兴 盛 吗?"鲁 定 公 又问:"一句话可以 亡 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 高兴 的,我所 高兴 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 没有 人 敢 于 违 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 违 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 人 违 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 亡 国 吗?"
评析
对于 鲁 定 公 的提问,孔子实际上作了肯定性的回答。他 劝 告 定 公,应 当 行 仁 政、礼 治,不应以 国 君 所说的话 无 人 敢 于 违 抗 而 感到高 兴,这是值得注意的。作为在 上 位 的统 治 者,一个念头、一句话如果不当,就有可能 导 致 亡 国 丧 天 下 的结局。
原文
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
叶 公 问 孔 子 怎样 管 理 政 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 高 兴,使远处的人来 归 附。"
原文
13·17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译文
子 夏 做 莒 父 的 总 管,问 孔 子 怎样 办 理 政 事。孔子说:"不 要 求 快,不 要 贪 求 小 利。求 快 反而 达 不到 目的,贪 求 小 利 就 做 不 成 大 事。"
评析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 辩 证 法 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 子 要求 子 夏 从 政 不要 急 功 近 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 贪 求 小 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原文
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①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①直躬:坦白直率。攘:偷窃。
译文
叶 公 对 孔 子 说:"我 家乡 有 正直 的人,父 亲 偷 羊,儿 子 告 发 了 他。"孔 子 说:"我 家乡 正直 的人 不同:父 为 子 隐 瞒,子 为 父 隐 瞒,正 直 就在 其中 了。"
原文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
樊 迟 问 怎样 才 是 仁。孔 子 说:"平 常 在 家 规 规 矩 矩,办 事 严 肃 认 真,待 人 忠 心 诚 意。即使 到了 夷 狄 之 地,也 不 可 背 弃。"
评析
这里 孔 子 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 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 孝 悌 的 道 德 要 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 仁德 的本色。
原文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①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②,硁硁③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④,何足算也?"
注释
①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②果:果断、坚决。
③硁硁(kēnɡ):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④斗筲(shāo)之人: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 贡 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 知 耻 之心,出使 外 国 各方,能够完成 君 主 交付 的 使 命,可以 叫 做 士。"
子 贡 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 族 中 的人 称赞 他 孝顺 父母,乡 党 们 称 他 尊 敬 兄 长。"
子 贡 又 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 一定 做到,做事 一定 坚持 到底,不问 是非 地固 执 己 见,那 是 小 人 啊。但 也 可以 说 是 再 次 一 等 的 士了。"
子 贡 说:"现在 的 执 政 者,您 看 怎 么 样?"孔子说:"唉!这些 器 量 狭 小 的人,哪里 能 数 得 上 呢?"
评析
孔子 观 念 中的"士",首先是有 知 耻 之心、不 辱 君 命 的人,能够 担负 一定 的 国 家 使 命。其次 是 孝 敬 父 母、顺 从 兄 长 的人。再次 才是"言 必 信,行 必 果"的人。至于 当 政者,他 认为 是 器 量 狭 小 的人,根本 算 不 得 士。他 所 培养 的 就是 具有 前 两种 品德的"士"。
原文
13·21子曰:"不得中行①而与之,必也狂狷②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①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②狷(juà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
孔 子 说:" 我 找 不到 奉 行 中 庸 之 道 的人和他交往,只能 与 狂 者、狷 者 相 交往了。狂 者 敢 作 敢 为,狷 者 对 有些 事 是 不肯 干 的。"
评析
"狂"与"狷"是 两 种 对 立 的 品质。一是 流 于 冒 进,进 取,敢 作 敢 为;一是 流 于 退 缩,不 敢 作 为。孔 子 认为,中 行 就是 不 偏 不 狂,也 不 偏 于 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 中 庸 的思想。
原文
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①。'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②。"子曰:"不占③而已矣。"
注释
①巫医:用卜筮为人治病的人。
②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二句引自《易经·恒卦·爻辞》。
③占:占卜。
译文
孔 子 说:"南 方 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 巫 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
"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 耻 辱。"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 占 卦 了。"
评析
本章中 孔 子 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人必须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二是人必须恒久保持德行,否则就可能遭受 耻 辱。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 告 诫。
原文
13·23子曰:"君子和①而不同②,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①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②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
孔 子 说:"君 子 讲求 和 谐 而不 同 流 合 污,小 人 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 协 调。"
评析
"和 而 不 同"是 孔 子 思 想 体 系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 子 和而不同,小 人 同而不和。"君 子 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 目 附 和;但 小 人 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世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 孔 子 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原文
13·24子贡问曰:"乡人①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注释
①乡人:同乡的人。
译文
子 贡 问:"周围的人都喜欢的人,怎样?"孔子说:"不好。"
"周围的人都 讨 厌 的人,怎样?"不好。不 如 周 围 的 好 人 喜 欢、周 围 的 坏 人 讨 厌 的人。"
原文
13·25子曰:"君子易事①而难说②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③。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注释
①易事:易于与人相处共事。
②难说:难于取得他的欢喜。
③器之:量才使用他。
译文
孔 子 说:"为 君 子 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 小 人 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 正 道 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评析
这一章里,孔 子 又提出了 君 子 与 小 人 之间的另一个区别。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 君 子,他并不对人百般 挑 剔,而且也不轻易表明自己的喜好,但在选用人才的时候,往往能够量才而用,不会求全责备。但 小 人 就不同了。在 现 实 社 会中 ,君 子 并不多见,而此类 小 人 则屡见不鲜。
原文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 子 说:"君 子 安 静 坦 然 而 不 傲 慢 无 礼,小 人 傲 慢 无 礼 而 不 安 静 坦 然。"
原文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 子 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评析
孔 子 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 最 高 境 界 了。这一主张与 孔 子 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
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①,怡怡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释
①偲偲(sī):勉励、督促、诚恳的样子。
②怡怡(yí):和气、亲切、顺从的样子。
译文
子 路 问 孔 子 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 助 督 促 勉 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原文
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
孔 子 说:"善 人 教 练 百 姓 用 七年 的 时候,也 就 可以 叫 他们 去 当 兵 打 仗 了。"
原文
13·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
孔子说:"如果 不 先 对 老 百 姓 进行 作 战 训 练,这 就叫 抛 弃 他们。"
评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讲了 教 练 百 姓 作 战 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孔 子 并不 完全 反 对 用 军 事 手 段 解 决 某 些 问 题。他 主 张 训 练 百 姓,否 则 便 是 抛 弃 了 他们。
吕蒙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觉得在朋友圈拉黑一个人算是很严重的事了,这种性质就等同于我跟你我们结束了,我要跟你绝交了。
这种情况在朋友,恋人,同蹙额之间都会有,这很正常的。我也曾拉黑过人,有一个是真的因为伤心,而另一个是真的因为寒心。抱着这样的心情你就不会有想再见到他们的心,所以眼不见为净,拉黑好了。
第一个拉黑的是前男友。本来我也不想成那种不是恋人就是仇人的状态,大家都和和气气的嘛,不久分个手而已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当时的自己也没想过要把关于他的一切都删尽,也把他拉黑。但是后来紧接着发生的事真的是让人很寒心。因为在我们分手后的一个星期他又有了一个女朋友,而且两人真的是频繁在空间互动,我觉得一个星期还算是敏感期的,他这样我真的是心里很不是滋味。
虽然决定要把一切放下,但人心也不会改变的那么快吧!每一次无意间看到她们俩的言语,我的心也会像针扎一样。所以最后我毅然决然的拉黑他了。现在身边没有他的消息,感觉世界都美好了。看来人有的时候就得就是要果敢一些。
还有一个朋友,关系就一般吧,我也拉黑了,现在想起来我完全不觉得后悔。他是我大学隔壁班的,即使现在遇到了,我不觉得尴尬,装作没看到就好了,反正我无所谓,我做得到。
他高数挺好的,第一学期快期末的时候,每个星期就会约一两次图书馆讲讲题,我觉得大家是共同进步嘛!可从后来在跟他的聊天我明白了,原来他一直都觉得是他单方面的在帮助我。
是,他帮助我是更多,所以我偶尔会给他带我喜欢的甜点这类的,放寒假回来我还会特地给他我很珍视的特产。我真的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不懂回报的人,但第二学期发生率一件事我觉得他这种人真的是太过分了。
他说不喜欢写语文作业让我帮他抄一下,我不开心了,谁还没作业。我说我自己还没写完,你自己写一下吧!他却阴阳怪气的说,“好吧,哎,看来真是让人寒心,永远都只有我帮别人讲题的份”,我,我当时就火了。我说, 好,我帮你写。
我写完了,给了他,没有多说一句话。他还笑嘻嘻的跟我说谢谢,呵呵,我微笑着回答他,“严重了,我是来还人情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直接拉黑。
人,真的不要这样,抱着别人要回报你的心做事,这样,不好。
你觉得女生努力的意义在哪?
吕蒙(179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吕蒙早年果敢有胆,后来折节读书,识见精博,渐能克己让人,有国士之风。他孝顺母亲,举国皆知,鲁肃、甘宁皆敬拜其母,因为他们都佩服吕蒙。他义结同僚,助徐顾等抚育孤儿,又宏量不计较与蔡遗、甘宁间的私怨,反而在主上之前替其作美言。他于军务倥偬之际,仍勤於修学读书,并致诸实用,俾成一代名将之资。勇斩陈就,破黄祖、朱光;智擒郝普、关羽。他忠于孙吴,对孙权尽心力筹谋。
作为一个女生,我觉得女生努力的意义在于,成为更好的自己,活成想要的样子,只为买东西不看价格,买衣服不看别人脸色,不用因为钱的问题和别人多话。无人问津也好,技不如人也罢,你都要试着安静下来,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个世界鱼龙混杂,别让不该有的烦恼和焦虑,毁掉你的热情和定力,别在该努力的年纪里选择堕落,把书读好,把工作做好,把该干的事干好,别让懒惰耽误了青春,迟来的阳光,救不了凋谢的花蕾,但花一定会再次灿烂。少年可抵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
其实在生活中的很多个瞬间,我都会感慨读书真的很好。作为一名学生,我时常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在日复一日枯燥的学习中没有放弃自我,也很幸运我还是一个读书人。
1、当我看到好多人为了生活而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的时候,当我看到好多人为了生计而不辞辛劳的时候,当我看到有人凌晨三四点还在加班的时候,当我看到好多人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留下三四岁的孩子外出打工的时候,我庆幸自己,还是一个学生,我不用因为生活而低头,我不用凌晨三四点的时候去加班,我不用背井离乡去打工,因为,我有爸爸妈妈,我还可以做个孩子,这一刻,我才知道,我真的很幸福,我庆幸自己可以读书,庆幸自己有书可以读。
2、老人说:“女孩子的掌心永远不要向上”,当然,大多数女孩子是没有的。当我看到一个女孩子很小就要出嫁的时候,当我看到每一个出嫁的女孩子去看丈夫婆婆的脸色生活,当我看到她们买衣服都要纠结好久的样子,当我看到她们连一杯最便宜的奶茶都不敢喝的时候,我真的泪奔了,我真的为她们感到难过,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力,可是这个世界真的对她们很不善良,这一刻,我觉得我很幸运,我还在读书,我还有机会改变命运,我要好好学习,我要自己赚钱,不为别的,只为自己以后可以随便买奶茶,只为以后买衣服不看价格,只为以后可以去想去的地方。
3、我觉得读书的时候最美好的就是,喜欢的人在左边,最好的朋友在身边。读书的时候,真的是最快乐的时候,可以和最好的朋友一起上课,一起下课,一起去吃饭,一起学习,一起看日出日落,牵着手逛操场,去看演唱会,去吃火锅,到处去玩。还有就是,一转头就会看见自己喜欢的人,可以和他同在一个学校学习,同上一堂课,看同一个日出和日落。为了他宁愿去楼梯间偶遇,宁愿去帮别人发作业,宁愿留到教室写作业。这些小小心思,大概就是读书时最美好的时光了吧。
我们都会长大,终会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我们要珍惜每一个读书的自己,这个世界可能对女孩子不太友好,但我们要努力去改变,不为别人,只为自己,只为成为更好的自己,只为穿自己喜欢的衣服,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去想去的地方。
关于“其身正,不令而行全文翻译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隆智颖”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其身正,不令而行全文翻译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其身正,不令而行全文翻译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
文章不错《其身正,不令而行全文翻译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