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网上有关“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

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 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 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生平经历:

1、早期经历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12月28日),刘邦出生于沛丰邑(今徐州丰县)中阳里, 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非常要好。 幼时和卢绾交好。?

长得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宽厚仁爱,性格十分开朗,平时不拘小节。

后来,刘邦做了沛县泗水的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时间长了,和沛县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刘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2、沛县起兵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州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

这时,沛县令也想响应起义,萧何和曹参当时为沛县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

县令觉得有理,便让樊哙去邀请刘邦,刘邦当时已拥数百之众。 然而此时沛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他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关闭城门,并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

二人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闻此,于是将一封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

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 萧何、曹参都是文吏,担心身家性命,深恐举事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大家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 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立赤旗,自称赤帝子,很快义军扩充到三千人。?

此时,已经是公元前209年10月,刘邦已经48岁了。秦末农民战争中还有一支强大的力量,就是原来楚国贵族的后代项梁和项羽。他们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

3、还定三秦

鸿门宴之后,项羽便领兵西进,项籍入咸阳,烧阿房宫、杀秦王子婴。 又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共四十一县,国都为南郑(今陕西南郑)。 并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意)为雍王、塞王、翟王,领关中地,以扼制刘邦。?

同时削减刘邦军队至三万人。项羽自称西楚霸王,掌握军队最高统帅权。 楚怀王熊心被尊为义帝。 后来项羽把义帝迁到郴县给杀了。?

项羽分封,表面上看去论功行赏,但是实际上却是对原诸侯势力进行重新组合,对服从自己的予以分封行赏,并没有照顾原诸侯在本国的实力与影响。因此从一开始埋下乱源。而且他又拒绝了谋士自王关中的建议,坚决衣锦还乡。

汉元年二月,诸侯罢戏下,各回国。 刘邦只好忍气吞声接受封号,于四月领兵入汉中、并烧毁栈道(用木板架在悬崖上铺成的道路),以示再也无意东出,以麻痹项籍。 同年五、六月份,齐国贵族后裔田荣不满分封,赶走齐王,杀胶东王,自立为齐王。?

11月,刘邦乘机挥军东出,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 重返关中,很快击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 并用计欺骗项籍,使其相信自己取得关中后已心满意足,再也不会东进了。

项籍放心去攻打田荣,对西边没有加强防范。最终则陷入齐地泥潭无法抽身。 这样给了刘邦绝佳的机会。

4、楚汉之争

楚、汉订盟后,刘邦本想退兵,在张良、陈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击楚军。 公元前203年11月,两军战于固陵(今淮阳西北),项羽小胜。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以封赏笼络韩信、彭越、黥布等 ,垓下一战重创楚军。

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70万人与10万久战疲劳的楚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

韩信挥军进攻,采用诱敌深入战术,前军先诈败,信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包抄攻击楚军后部步军。楚军久战疲劳后军迎战不利,汉军将楚后军与项羽前军骑士分割两半,韩信再指挥全军反击,楚军大败,阵亡四万余,被俘两万,被打散两万,仅剩不到两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

后楚军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致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羽只有率800人突围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境),这时项羽身边只剩下28骑了,一亭长愿带项羽逃至江东重振霸业,遭项羽拒绝。 项羽带着28骑大战汉军,最后全军覆没,项羽不愿被俘受辱,于是在乌江自刭而死。

刘邦于是还至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今江苏邳州东)。

5、君临天下

在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兑现了先前的诺言,封韩信为楚王, 彭越为梁王。 受封的韩信和彭越联合原来的燕王臧荼、赵王张敖以及长沙王吴芮共同上书刘邦,请他即位称帝。

刘邦开始假意推辞,韩信他们说:“大王虽然出身贫寒,但能率领众人扫灭暴秦,诛杀不义,安定天下,功劳超过诸王,您称帝是众望所归。”刘邦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们大家都这样看,觉得有利于天下吏民,那就按你们说的办吧。”?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是为汉高帝。?

刘邦即皇帝位后,王后吕雉改称皇后,太子刘盈称皇太子。刘邦根据娄敬建议,定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开基肇始,史称西汉。

扩展资料:

鸿门宴:

项羽在打败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后,也领兵直奔关中而来。 范增劝他趁机除掉刘邦这个对手,项羽就下令准备,要在第二天进攻。这时的刘邦在兵力上无法和强大的项羽相抗衡,他只有十万军队,不可能战胜项羽的四十万精兵。

最后是项羽的叔叔项伯“救”了刘邦: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见项羽要进攻了,便连夜潜入营中找到张良,让他赶紧走,以免被杀。

张良却说不能丢下刘邦,就将消息透露给了刘邦。惊慌之下,刘邦赶忙向张良要计策,张良让刘邦赶紧去见项伯,说明自己没有野心和项羽争夺王位。

刘邦依计约到项伯,说明自己并无称王野心,并于项伯约成儿女亲家。 项伯当天夜里就返回了军营,他对项羽说:“因为沛公先行进入关中,为我们扫除了入关的障碍,我们这才能顺利地通过函谷关,沛公是有功劳的人,我们不应该猜疑他,应该真诚相待。 ”项羽听了,便决定不再进攻刘邦。

第二天,刘邦来到了项羽的军营,只带了樊哙、张良和一百名精锐亲兵。到了项羽的大帐鸿门,当面向迎接他的项羽赔礼道歉。

项羽请刘邦入内赴宴,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没有成功。 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由来。后来刘邦借故离开,回到了大营。

在鸿门宴上,刘邦表现出了极高的沉着与冷静。能够全身而退,除了张良、项伯、樊哙的力保之外,关键是刘邦的冷静与沉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刘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鸿门宴

项伯为什么要帮刘邦坑害自己的亲侄儿项羽?原因真心让人很无奈!

时常看到国内空手道圈里有一种言论称:空手道的前身是唐手,唐手起源于唐朝,空手道就是中国的文化。这种观点甚至已经进入到国家的科研和宣传层面。

然而关于这个观点,我抱有极大的质疑,迄今为止我读过的资料、询问过的大师前辈,均未有过空手道起源于唐朝的说法。所以贸然推广宣传这一观点是有欠严谨的。

空手道流派众多,不能否认各流派都多少有过些中国元素,但吸收中国元素的历史并不久远,各派都有留存下相关的证据。其中首里手(如今的小林流、松林流、松涛馆流等)与中国最早攀上关系也只能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的册封使来琉,明确的吸纳中国元素的时期在清朝中叶的道光年间的佐久川宽贺来华。而那霸手(如刚柔流、上地流等)更是到晚清光绪年后才以东恩纳宽量、上地完文等人来华之后才全面铺开的。不论那霸手还是首里手,各流派的命名则要追溯到我国的民国时期,更不用说二战后才出现的极真会等空手道团体了。无论哪个流派,若要追溯到唐朝那么久远,实在是勉强了。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能光看国外资料,还得看看我国自己的武术历史,然而我们这一边的资料恐怕也是难以支持空手道唐朝起源论的。下面简单罗列一下:

东亚地区最早开始整理武术技术的应该就是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徒手格斗的文字记载了,除了摔跤角力这些起源更为古早的武术形式外,还有包含摔打、接近现在搏击概念的徒手格斗。这类徒手格斗技术和活动被称为手搏,字面意思就是用手搏击,后世的拳法被认为是以此为基础发展的。《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一些兵法内容,主要是些骑射和剑术的技术,但其中就有针对手搏技术的整理,收录在《手搏六篇》中,可惜不幸已经失传,只见后世的书目中有提及一些概要。曹丕的《典论·自叙》中就有提到了有人能空手入白刃,可见当时的徒手武术也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尽管拳术起源很早,并且也有人达到过很高的水平,但是那时的徒手武术并不完备,没能形成可传承和传播的体系,而且在之后相当长的岁月里,徒手技术只不过是兵器武术的附属,或者仅作为体操来活动筋骨。系统的拳术文献大多在明清时成型,此前关于徒手武术的理论和记载都相当少,关于一些勇武之人徒手搏击的记载,基本也都是胜在天生神力,并没有强调技巧和理论。唐朝虽对军事武备的重视空前,但从《旧唐书·职官志》的居常则皆习射可知,唐代重视的是兵器,而且以射箭为主。武举制度也是源于唐朝,然而《通典·选举三》、《新唐书·选举制》中明确提及的考试内容只有四项:射技、马枪、测力、材貌。总结下来当时对武术人才的要求是精通兵器、骑术,同时要有力、文武双全(考虑到领兵打仗时的指挥能力),并没有对徒手武术的要求。唐代豪侠气息较重,然而民间习武之风虽盛,也只见习剑而不见习拳,比如李白少年习剑,还手刃了数人。此外虽有少林僧协助唐王的历史事实,但是这并不能作为少林寺习武的依据,事实上关于少林寺武术的记载出现于元末明初,武僧的称谓也首见于明代,因此少林武术是否源于唐代也是值得商榷的。

唐代徒手武术流行的是角抵、相扑,虽偶有以拳脚获胜的记载,但主要是角力摔跤。真正涵盖踢打摔拿的徒手武术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宋代。兵器套路可能很早就出现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秦时的舞剑可以看做是原始的兵器套路了。但是徒手武术的套路,在宋代资料中首次被提及,称之为套子,《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中也首次把套路称为使拳,所描述的武术重视击打,和相扑摔跤是很不一样的形式。中国乃至东亚武术的传承特征几乎都体现为有套路,套路给武术立派、传承和传播提供了一种媒介,徒手武术的兴盛是以此为基石的,以姓氏命名武术、民间武术结社、武术擂台,也兴于宋代。此外,大家熟悉的《水浒传》中也对宋代的武术有过描写,其中鸳鸯腿、玉环步、鹞子翻身等招式名称的出现,可以看做是中国武术逐渐体系化的象征,而在宋之前的文献记载中,仅有粗略的击倒记述,几乎找不到具体动作的描述。由此可见,中国徒手武术的起源虽早,但真正开始成熟化的时期却在唐之后的宋代。事实上,各知名门派的中国武术,一般最早也只假托到宋代名人,如太祖拳奉宋太祖赵匡胤为祖师、形意拳奉宋代名将岳飞为祖师等等。其他八极拳、太极拳、八卦掌等等都只能追溯到明清。

如此看来,要说空手道的前身唐手是在唐朝时传到琉球(今冲绳)的,其实这个观点很牵强。我国自己的武术都在宋代才开始完善,不可能穿越时空从唐朝传了过去。成书于唐代的《隋书·流求传》中就已经开始记载琉球群岛和台湾这一区域了,里面提到古流求有各个小村子,村子中拥戴善战者来管理村内事务。根据描述,可以看出这个区域还处在远古部落的状态,而且至少到隋代为止俗无文字,武术不太可能以文字拳谱的形式传入这个地区的。正史中认为唐宋元时期流求和中国不互通,虽然民间记述中有闽人和流求的通商情况,其政治及文化交流的记载也是极少的。何况目前有观点认为这个流求指的是台湾,而不是台湾东北的小群岛,台湾当时尚且如此不开化,偏远的小岛就更不用说了。

综上,不仅唐手直接从唐朝泊来琉球地区(今冲绳)的说法不足为信,连唐手传承自起源于唐代的中国武术的说法我也抱之以质疑,所以空手道起源于唐朝的说法在我看来是牵强附会、缺乏依据的。

那为什么唐手要带个唐字呢?唐其实除了指代唐朝外,还可以作为中国的别称。唐朝曾对外国影响巨大,即使在改朝换代后依然影响深远,因此外国人,尤其中国东部及东南部的岛国把和中国有关的事物加上唐字。诸如中国的姓叫唐姓,中国话叫唐语等等,在成书于宋代的《诸藩志》中提及。中国的衣服叫唐衣,中国船叫唐船等对中国事物的称谓在元代的《岛夷志》中由记载。及至《明史·真腊传》中唐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可见到明代,中国周边岛国依然以唐代指中国。今天的冲绳地区也自然没有例外,比如首里手的始祖松村宗棍的中国名武成达被称为唐名。冲绳的一首民谣叫做《唐船队》,描述的是迎接中国册封使的情形,而册封使来琉球(今冲绳),也是明代之后的事了。至于唐手,起源于唐朝的说法不足为信,相比而言以唐指代中国的说法就可信得多,如此一来,唐手这一称谓的意思应当是中国拳术,而非唐朝拳术。冲绳人把武术取名为唐手,在我看来是我国当时文化影响力的体现,与中国相关的事物是时髦的、高层次的,唤作唐手,要比旧时琉球武术组合术、手之类的称谓更显得高端,感觉和我们现在给公司、产品取个外国名类似。

除了空手道唐朝起源这一观点外,也有观点认为,不论是否起源于唐朝,空手道就是中国武术在日本的传承。但这里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当时空手道起源的地方是琉球而不是日本,琉球是之后被日本吞并而成冲绳的,其次除了上地流是明确的周子和虎尊拳的传承外,其余都只能说是有渊源、吸收过中国元素。然而吸收过中国元素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中国武术,否则散打借鉴了外国现代搏击的训练方法、规则和一系列标准,岂不是散打也是洋武术的传承?因此,我并不赞同把空手道拉入中国旗下的做法,这对地域文化有欠尊重,有文化掠夺的嫌疑,与前些年的韩国学者们五十步笑百步。作为空手道起源地的冲绳在这个问题上有发言权,然而我并没有见过哪个冲绳组织、研究团体认为空手道就是中国武术,即使小范围讨论自身流派和中国的渊源,也是观点不统一的,比如那霸手的东恩纳宽量的老师Ruruko是指谢崇祥还是另有其人还存在争议。诸如此类的历史问题尚未有统一的定论,空手道的源流也就不能完全明确,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单方面宣扬空手道属于中国,怕是于情于理都是难以服人的。

刘邦曾经总结自己战胜项羽的原因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那确实如此。但如果说以上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全部原因,却又并非完全如此。因为刘邦能战胜项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有项伯帮刘邦为项羽挖坑。如果没有项伯的协助,以上的原因都是然并卵。

项伯是谁?《史记·项羽本纪》写到:“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原来项伯也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的弟弟,项羽最小的叔叔。既然项伯与项羽是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直系亲属,那么为何项伯要帮着刘邦来坑害自己的亲侄儿?原因我们后面再来分析,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项伯坑害项羽的具体事件。

第一,项伯泄露项羽的军事机密。 刘项二人都在关中时,项羽已经在范增的劝谏下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如果这个计划真正实施了,中国历史就要被改写,可惜项伯跑去给张良泄露了项羽的军事计划。因为项伯和张良私交甚好,不想让跟在刘邦身边的好朋友受到无妄之灾。如果从“义气”这点出发,项伯是个有情有义的汉子。但是从“忠诚”这点出发,项伯却是背叛了项羽和项氏家族。当“忠义”不能两全的时候,项伯选择了义字当头。虽然这个选择不一定合理,但是合情,我们能够理解。可是项伯却在和刘邦初次接触之时,就和刘邦结为了儿女亲家。在敌我还未分明的情况下就把自己和刘邦用姻亲关系捆在一起,这个行为就有些首鼠两端,居心叵测了。

第二,项伯违反议事流程。 我们都知道楚军的决策中枢是项羽和范增二人,项羽虽为主,但这个时候范增的作用与地位不可小觑。既然要消灭刘邦的军事计划是项羽和范增共同达成的决定,那是不是关于刘邦的所有情况和相关行动都应该让范增参与并知晓?但是项伯回来汇报如此重大的信息,他没有建议项羽发起正式的议事会议,而是单独私密地给项羽打小报告,传达他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建议处理此事的方式,并利用自己亲叔叔的身份让项羽给予了善待刘邦的承诺。项伯此时的这个行为已经不再是为了保护张良,而是完全站在了刘邦的利益面故意干扰项羽的判断,让项羽做出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决定。项伯这种利用亲属关系而违反议事流程的行为,也埋下了项羽与范增最终决裂的伏笔。大家可以想想,后来陈平反间项羽和范增的计策其实是多么的粗鄙。如果不是项范二人早有裂痕,如果不是有项伯等不忠之人在项羽身边趁势推波助澜,仅凭陈平一计策就能除去范增,也未免把项羽想成智障了。其实除去范增的过程,项伯的作用估计远远大于陈平。

第三,项伯公开分裂西楚集团。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要刺杀刘邦的意思很明显,但项羽并没有制止。说明项羽虽然没想清楚是否要杀掉刘邦,但他至少很尊重亚父的意思,不会轻易喊停。这个时候的西楚高层是很团结的,都是以项羽和范增为核心。但就在此时,项伯站出来与项庄对舞,意思也很明显,那就是保护刘邦。而这个时候的项羽也没有表态,因为他无法表态。一方面是自己的亲叔叔,且亲叔叔的意见早已先入为主,自己也在两人开小会时也给予了承诺;另一方面是自己的亚父和军师,项庄执行的也是议事会议上他和亚父共同做出的决定。就在项羽犹豫不定的这个时候,西楚集团高层的分裂已经公开化了。一面是以项伯为核心的“亲叔叔”派,另一面是以范增为核心的“干爹”派。这种公开的分裂已经早早传达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信号。人心齐,泰山移,所以项羽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人心离,天亦弃,所以项羽乌江自刎,时不利兮骓不逝!

以上三个事件是史书对项伯挖坑记载得比较明显的事情。但我认为项伯还有两个挖坑事件,只是史书记载得比较隐晦而已。

首先是项伯劝说项羽放了吕后和太公,让项羽失去了震慑刘邦的最后筹码。虽然《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是刘邦派遣侯公成功游说了项羽,但是真实情况应该不是。《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写到:“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汉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匿弗肯复见。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侯公成功游说项羽侯,刘邦要册封他为平国君,但是侯公藏起来不再见刘邦。侯公是辩士而不是隐士,他不会有功而不受禄。只有一种情况会让他耻于受禄且不屑再见刘邦,那就是他觉得自己受了羞辱,被刘邦耍了。因为侯公在游说项羽的时候已经发现,最终说服项羽的是项伯而不是自己,自己只是一个马甲和串串,是为了更好的掩护项伯做工作。毕竟项伯不可能不等刘邦的使者来,自己就跳出来进行说服工作呀。刘邦之前也派过陆贾来游说,虽然陆贾没游说成功,那是项伯工作还没做到家,火候还没到。这次火候到了,却摊在了侯公身上。项伯着急解救刘邦家人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之前项羽要在两军阵前烹杀太公,震慑刘邦,项伯就急忙跑出来劝说:“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好一句“天下事未可知”,足以可见项伯之狡兔三窟的心理习性。

其次是项伯在英布被刘邦派人游说叛变后,不是积极帮项羽想办法如何重新召回英布,而是急于杀了英布的妻儿,完全让英布铁了心跟着刘邦干。英布是不是投靠刘邦后就立即铁了心?显然不是,史记记载“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但是项伯急于痛下杀手,史记记载“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这句话写得很微妙,中间有停顿。意思可以理解为楚国只是让项伯去收英布在九江的军队,但是杀英布妻儿的事情是项伯自己独立干的。另外这句话没有用全文常用的“项王”和“楚王”等称谓,而是只用了很模糊的“楚已使”,可见杀英布妻儿不一定是项羽的命令,司马迁在这里用了春秋笔法。司马迁为什么不敢在《史记》中公开质疑项伯的行为?我们要知道项伯在投靠刘邦后,就被刘邦封为了射阳侯,且赐姓为刘。虽然过后其儿子犯法封国被除,但项伯对刘邦有着巨大的功劳。司马迁不能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随便质疑这位“刘家人”的行为。不过从项伯最后连祖宗的姓氏都可以不要来看,他与项羽的叔侄关系也不算个啥。

项伯为什么要坑害项羽?原因很简单,就是人品低下,气量狭窄,心里暗自不服项羽成为项氏家族的领导,一心想打压项羽抬高自己。 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知道五件事情。第一,项伯开始粉墨登场出来捣鬼的时候,是在他兄长项梁去世后。第二,项梁去世后,项伯是项氏家族中辈分最高的长辈。不论是鸿门宴上舞剑的项庄,还是被灌婴打败的项声和被灌婴俘虏的项陀,在家族中的地位都不及项伯。第三,范增是项羽的外姓长辈,但是在整个西楚集团中地位却比项伯高。第四,项伯自己武功不弱,有勇力。《史记·留侯世家》记载:“项伯常杀人,从良匿。”第五,项伯有一位智谋高超,智慧远甩他几十条街的朋友,张良。

把以上几点串起来的答案就是: 项伯乃将门之后,勇力可嘉,但是缺乏智慧。他一直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斤两。在西楚集团中他只服兄长项梁而不服侄儿项羽,他认为项梁死后他应该顺理成章地成为西楚集团的领头羊。哪知道项羽擅自斩宋义夺得楚军兵权,在巨鹿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一举成为各路诸侯的带头的大哥,并成为了项氏家族中的英雄和实际掌权者。项伯此时已经憋了项羽一肚子无名火,又见在集团中一个外姓的范增居然比自己更受重视,地位比自己还高,要与范增唱对台戏的情绪也油然而生。过后因为鸿门宴告密事件意外接触刘邦,刘邦对项伯无比尊重,史书写到“吾得兄事之”。项伯在西楚集团不如意,空有一个项羽亲叔叔的关系,但是在刘邦集团却被奉若上宾,发现自己举足重要,所以一下子就对刘邦产生了亲近感。再加上一个高智商的张良在旁不断忽悠,项伯从此走上了给项羽挖坑的叛变之路。其实项伯也并非蠢蛋,他虽然享受刘邦给他的存在感,但他更知道西楚对他的重要性。他只是想通过刘邦打压一下项羽在西楚中的权威,抬高自己在西楚中的地位,但并不代表他希望项家完蛋,西楚灭亡。不过以他的智商和能力怎能唬得住这种争霸游戏,他的一系列小动作让整个局势产生了精妙的化学变化。更让他不能掌控的是韩信的横空出世,要知道垓下之战,真正击败项羽的是韩信大军而并非刘邦。所以,项伯乃是无能无德之小人也。项羽摊上了这样的叔父,也只能仰天长叹了!

关于“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友岚的头像
    友岚 2025年07月24日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友岚”

  • 友岚
    友岚 2025年07月2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刘邦出身农...

  • 友岚
    用户072409 2025年07月24日

    文章不错《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中宝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