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二文言文翻译《游沙湖》这篇古文是苏轼写的正文:黄州东南三十里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叫螺蛳店。
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
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
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作报晓的公鸡。”这一天,喝得大醉了回去。
2. 文言知识整理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师说.前赤壁(1)古今异义.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 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更换交替 今义 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始指异之: 称奇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余自为像人: 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 (3)通假字: 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3. 游沙湖的写作特点急本文前一部分以文写人,后一部分以词记游,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本文写人的角度和文中《浣溪沙》词抒发的情感。作者是从庞安常与"我"同"异"的角度来写人的。
因此,只选取安常"以眼为耳","虽聋,而颍悟绝人"的特异之处,仅用"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一个细节,点化成文,写出人物之不同一般。 这种写人的手段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细细品味,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写法其实本身就蕴含深意。
庞安常字时安,湖北蕲水人,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及长耳聋,但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为人治病,十愈,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
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 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这样写人,其实也是在写自己。
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巧手神医,而诗人"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自己也因诗文得祸,贬居僻远。
两人连境遇都有同"异"。更"异"的是他们都不用"耳"。
庞安常不用耳是因为耳聋,耳聋而不听,只凭自己的眼明心慧。作者不用耳,则是出于性情。
"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陆游:《题东坡贴》)率性而为,不为世风流转,不为时论所惑,活出自己的独立不倚,一派天然,凭的也是眼明心慧。如此看来,作者那一句"皆一时异人也",实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叹。
从这一句谐谑之中,我们自然也可以见出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的性情。而作者贬居僻远却自居"异人",这又是多么乐观、自信。
这种乐观、自信,在后文记游的《浣溪沙》词中表现的更加充分。白居易有《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高歌"谁道人间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这种人生情怀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
4. 又一苏轼文言文,急切然曩(过去)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这是全文的翻译: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
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
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
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有人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必定要蹲坐着看守他,等待他醒来,是为了等他害怕。 有人夜晚出门从外面回来,看到有东西蹲在他的门口,以为是猪狗之类的牲畜,用手杖击打它,(它)马上逃逸离去,到山下月光明亮的地方,乃是老虎。
这些人不是有胜过老虎的地方,而是气势盖过它罢了。使人不害怕,都像婴儿、醉人和来不及知道他的时候,那么老虎就怕他,没有什么值得怪异的。
所以在结尾书写,用来 (让人们)相信采纳子由的说法。题解 苏辙寄来《孟德传》中有猛虎畏人的说法,这引起了苏轼的极大兴趣,于是对老虎吃人的心理做了一番探讨。
作者立论的要点是,老虎吃人之前,必先被之以威,慑于威而惧者方食之,相反,不惧者则不敢食。 这一论点是建立在三个传闻基础上的,第一个传闻,是二小儿在虎以首抵触之时,戏沙自若,虎怏怏离去;第二个传闻是醉者不醒,虎亦不食;第三个传闻更加有趣,夜黑人静时,有人错把虎当成猪狗以杖击之,则虎仓皇逃窜。
有这三条轶闻作根据,则作者的立论可以成立了。
<游沙湖>的行文顺序与<记承天寺游>有何相同点?简要说一说苏轼游记文章的写作特点
作者:
游沙湖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①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是日剧饮而归。
注解:①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水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③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1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6分)
①因往相(
)田
②书(
)不数字
③辄(
)深了人意。
④余戏(
)之曰
⑤谁道人生无再少(
)?
⑥是日剧饮(
)而归。
19、在以上这篇文章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2分)
参考答案:
19、(2分)以下词语都可以:(一个词语即可)
开朗诙谐、活泼风趣、乐观自信、从容自信、旷达乐观、超然洒脱
予买田其间 因往相田得疾翻译
<游沙湖>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
辄深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当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薪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
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
归。
译文: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作报晓的公鸡。”这一天,喝得大醉了回去。
注释:
1.相:察看
2.庞安常:人名
3.颖悟:聪颖,有悟性
4.戏:开玩笑
5.辄:就
6.异人:奇异的人
7.甘:甜
8.萧萧:风雨声
9.子规:杜鹃鸟
本文题为"游沙糊",行文重点不在"游",而在"感",这明显有别于一般游记.先写到沙湖"相田",接下来得了病,于是求医,结识了名医庞安常,病愈后二人同游清泉寺,作者写词抒怀.
词的下片说明人生也有返老还童,青春能再的可能,不必枉自悲伤,哀叹光阴易逝.这无疑会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勇气.信心.
<记承天寺游>《记承天寺夜游》、《游恒山记》
二. 教学重难点: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记事、绘景、抒怀的方法,并体会苏轼清新、质朴、简洁的语言风格。
3、体会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揣摩作者在写景文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4、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体会其条理分明的记游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梅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和弟苏辙都是著名政论家,合称“三苏”,三者又同属于“唐宋八大家”之列。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杰出成就,并对后以产生深刻的影响。其笔记文与一般的客观地记录人物、事件、事物的笔记文不同,多是从日常生活片断的记述中,或抒写情怀,或因事见理。他们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用少到不能再少的文字,鲜明而仿佛极不经意地渲染出一种情调或一片心境。用四个字来概括——文短重深。
苏轼的一生中,对国家的政治事务,不管其见解是否正确,总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的精神。对待人生的困境,他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崇尚顺乎自然,以求得心理的平衡。当种种不幸袭来之时,他都以一种旷达的心理来对待。
二、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三、朗读课文,掌握字的读音以及停顿:
1、读准字音:
zǎo xìng
藻 荇
2、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词语:
①解衣欲睡:欲,打算、将要。
②月色入户:户,门。
③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念,想到;遂,于是;亦,也;寝,睡觉;相与,一起、一同。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清澈透明。
⑤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只不过;耳,罢了。
2、翻译课文:
五、赏析课文:
1、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2、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层:(第一段)叙事,交待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二段)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三段)抒情,面对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慨。
3、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句可以表现出来?
明确:“欣然起行”表现出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5、品味优美的语言:
(1)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6、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明确: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六、主题:
作者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这句话的意思为: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看田,得了病。
出处:宋·苏轼《游兰溪》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白话释义: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看田,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会看病,是个聋子。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游兰溪》是公元1082年的事。这是作者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失意,生活上也比较艰苦,但仍对人生抱着乐观向上的态度、豁达的胸襟,实在难能可贵。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觅珍”
本文概览:1. 初二文言文翻译《游沙湖》这篇古文是苏轼写的正文:黄州东南三十里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叫螺蛳店。 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
文章不错《游沙湖文言文知识》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