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甑皮岩人曾经是怎样生活的呢?

公元1965年的一天,几个年轻的考古队员在进行文物普查工作时,路过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独山。在独山西南麓的甑皮岩,他们无意中发现了—个岩洞,洞口有—些吃剩的螺丝壳,看起来年代非常久远。他们猜想这里可能是古代先民的—处生活遗址,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个普通的清晨发现的—切,却震惊了中外考古界——这处遗址是12000年前桂林先民的家!如今,已在这里建成了甑皮岩遗址博物馆,而四十多年前发现遗址的几个年轻人中如今只有赵平先生还健在。

赵平先生说,据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考证,甑皮岩洞穴遗址洞高约8米,面积约三百余平方米,洞深22米。洞内发掘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石器、骨器、蚌器、陶器以及食后抛弃的螺壳和各种兽类残骨,经过考古专家多种标本碳14年代测定,甑皮岩人是距今7500年至1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中的穴居氏族。

甑皮岩洞内分为生活区和墓葬区。在墓葬区,从地表到墓葬最底层约有3米厚,这3米厚的墓葬被称为文化层,并且可以进一步分为多个层次。最上面是一层钙化板,它的覆盖使得厚厚的文化层得以保留。在钙化板层掩埋着先民的尸骨,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掩埋先民尸骨的地层。在距钙化板层更深的地层中也掩埋着尸骨。从最底层到最上面的钙化板层,地深3米之内每一个地层都有先民的尸骨。

甑皮岩先后发掘出35具保存完好的先民遗骸。这些出土的先民遗骸,多数都是蹲坐着入葬,考古学家称之为“屈肢蹲葬”,那么先民为何要采取这种丧葬形式呢?

人在怀胎过程中,就一直处于曲肢蹲坐的姿势,所以这一地域的远古先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了这一姿势,歇息、吃饭,甚至睡觉也是蹲坐着。最后到了死亡的时候,先民就要将死者恢复常态,把死者处理成曲肢蹲坐姿势才能入葬。这实际上是一种回归母腹、回归自然的做法。

另外,墓葬中的先民,大多在头骨上留有一个三角形的穿孔,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人说是疾病,也有人说是争斗,而考古界对此神秘现象的解释至今没有定论。

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沿着先民的遗迹去追踪万年前的桂林人,他们曾经是怎样生活的呢?

从甑皮岩出土的大量兽骨来看,原始时代的桂林,还是亚热带气候,森林中栖息着各种各样的动物,甑皮岩入主要就是靠捕猎这些动物为生的。当然,他们捕猎用的工具是一些简陋的石器,所以捉到动物很不容易,为了生存,他们还在河流湖泊里捕捉鱼虾来吃。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甑皮岩人生活的时代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那时,善于生育的年长女人受到特别的尊敬,并可能成为掌权的族长。从出土的文物推断,她们会用骨针、葛麻和兽皮缝制衣物,用兽牙、蚌壳做装饰物,甚至还用赤铁矿石进行文身。在万年前的蛮荒时代,甑皮岩人就像是一群充满野性之美的精灵。

甑皮岩遗址经过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最多的就是螺壳。可见螺蚌是桂林先民们的主要食物,而且那时候先民吃田螺就已有讲究,为了容易嘬出螺肉,他们大都敲去田螺顶部。有趣的是,这“喝螺”的吃法,从远古一直沿袭到今天,田螺成为有地方特色的桂林小吃,来桂林游玩的人,大都品尝过这种美食。

猎捕到野兽可以用火直接烤着吃,但田螺是必须用水煮着吃的。为了吃田螺,桂林先民们用黏土烧炼出了划时代的发明——陶器,制陶工艺随之诞生。从甑皮岩遗址出土了上万件捏制和贴筑的陶器残片。从原始的夹沙粗陶,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细夹沙加刻花纹的陶器,它们无不反映出在新石器时代,在远离中原的桂林地区,原始文明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据考古专家说,甑皮岩人可能是中国最早发明和使用陶器的人。

说到陶器,我们看到在一块陶片上,甑皮岩人刻绘的房屋图案的花纹,居然很像壮族现在还在居住的干栏房屋。不过,甑皮岩人是生活于原始洞穴时代的,他们为什么能画出房屋的图案呢?有专家说,甑皮岩人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走出洞穴住进房屋的,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但无论如何,最终甑皮岩人走出了洞穴,桂林也开始了它更加辉煌的历史。

(8)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隽娇娇的头像
    隽娇娇 2025年08月10日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隽娇娇”

  • 隽娇娇
    隽娇娇 2025年08月10日

    本文概览:公元1965年的一天,几个年轻的考古队员在进行文物普查工作时,路过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独山。在独山西南麓的甑皮岩,他们无意中发现了—个岩洞,洞口有—些吃剩的螺丝壳,看起来年代非常久...

  • 隽娇娇
    用户081012 2025年08月10日

    文章不错《桂林甑皮岩人曾经是怎样生活的呢?》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中宝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