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有必要都去吗?

乔家大院与王家大院不是一回事。乔家是商家大院,与曹家、常家、渠家格局一样。王家大院是官家大院,素有“王家归来不看院”、“民间故宫”的说法。

我这里有一个介绍王家大院的文章,你看看;

解读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山西晋商大院群体的杰出代表,也是晋中盆地诸大院中惟一依山而建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素有“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的紫禁城”和“华夏民居第一宅”之美誉。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很广的口碑——王家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坐落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历史文化名镇。是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静升王氏家族留于当今的超大型民居群落。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方民居群落伴随其中两座城堡式建筑群的修复开放,作为总称号的王家大院,很快在海内外声名鹊起,赢得四面八方旅游者形形色色的喝彩之声;赢得国家文物旅游界令人瞩目的最高桂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国内外游人心目中最具魅力的旅游胜地之一。正因为如此,笔者很愿意与广大旅游爱好者共勉,掀开王家大院这部历史长河中的鸿篇巨著,就其建筑文化门类及其家族的兴衰变故作一番粗浅的解读,权当抛砖引玉。

建筑规模

到王家大院游览过的人,都认为王家大院很大,很气派。其实现在向游人开放的红门堡、高家崖堡及王氏宗祠三组建筑群,尚不足王家大院总占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据王家史料和现存的实物考证,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十六年,静升王氏家族的住宅,随其族业的不断兴盛,在村中,由西向东,由低到高,不断延伸,渐修渐众,营造了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巨的建筑群体,远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故宫庞大。在静升村“五里长街”和“九沟八堡十八巷”的版图里,王家至少占据了五沟五巷五座堡。其中,完全城堡式的五座住宅群,在地盘规模之体内,更张显出其磅礴的气势。据王家史料记载,当年王家在修建红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东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时,分别以“龙、凤、虎、龟、麟”五种灵瑞之象建造,以图迎合天机。即红门堡居中为“龙”,高家崖堡居东为“凤”,西堡子居西为“虎”。三者横卧高坡,一线排开,态势威壮,盛气十足。东南堡为“龟”,下南堡为“麟”,二者辟邪示祥,富有稳家固业传世之喻意。今天人们所参观游览的红门堡和高家崖堡,可取意为“龙凤呈祥”或“龙游凤翔”。此二堡及同时修复开放的王氏宗祠(即孝义祠)均为清康乾嘉年间所建,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是王家大院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之精华。仅此而言,虽没有恢复到王家当年五种瑞兽雄踞的气势,但保存至今,目前在国内也该称为奇迹了。正像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先生参观后所感叹的那样:“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建筑艺术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在古建范畴,它的艺术内涵可谓贯穿种种,无所不包。

先看看王家大院的选址。一是居高临下,负阴抱阳。占据静升村北山坡黄土高地,背阴可以阻挡北风,向阳能使阳光照射充足;二是凭借坡间由北而南的天然排水沟于左右,可保证宅居地“高无近旱而水用足”,既无水灾之患,亦无缺水之虞;三是依山面水,居高可以望远。前览俯视,田园漫漫,河水潺潺;环顾四周,群山连绵,气象万千。夏日层峦叠翠,冬来银装素裹,一幅美妙的自然山水画尽收眼底,堪称理想之宅居宝地。其建筑结构,融历史、哲学、力学、美学为一体,多采用前院为木构架形制,后院为两层窑楼,底层为前檐穿廊的窑洞,二层为梁柱式木结构房屋,构成了典型合理的梁柱式木结构建筑与砖石窑洞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且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如穿廊结构上的斗拱、额坊、雀替、坊头等处的木刻件及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件,形式多样,做工极佳,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其院落布局,虽大都为多进式院落,但样式多变,组合得体。整个建筑设制,集官、商、民、儒四位于一体,既遵循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又合乎了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道德礼制,同时还在建筑的局部和细微之处,汲取了南方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将造院技巧与造园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王家大院建筑艺术的又一大特色。如此种种,将大院缝合为多元文化体的艺术大殿堂。外观,堡墙高筑,顺物应势,形神俱立,气宇非凡。入堡观览,庭院深巷,曲幽多变,巧连妙缀,有如迷宫。真是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和地利。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不愧为我国民居建筑艺术之精品。

“三雕”艺术

王家大院的“三雕”(即砖雕、木雕、石雕),是整体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王家大院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所谓“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正是王家大院雕刻艺术的真实写照。

王家大院建筑装饰的典范,主要体现在“三雕”艺术的形意及配置之上。它们的应用之广,随处可见,无处不有;雕品之精,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件件都是顶尖上乘之作。其砖雕艺术品,多采用高浮雕、透雕、剔凸雕等表现手法雕制而成。譬如:门前照壁上活灵活现的“狮子滚绣球”,松竹院门楣上玲珑剔透的“凤戏牡丹”、“松竹梅兰”,门额窗下栩栩如生的“八仙”图案,以及多处镶嵌的四季花卉等等,都是匠心独运的精工之作。而且在众多的题材中,含蓄地寄寓着主人或企盼吉祥如意,或追求功名利禄,或奢望安居乐业的美好意愿。其木雕也毫不逊色,大都采用圆雕、浮雕、镂雕等多种手法,把题材各异的图案展现于挂落、窗棂、帘架、隔扇、垂花门、梁枋等部件之上。且样样雕造自如,寓意深刻。如绿门院通廊挂落木雕《满床笏》堪称其中的代表之作。它以唐将郭子仪六十寿辰时七子八婿来贺,朝笏满床之典,寄托了院主人福禄寿考,子孙世代为官的憧憬。其石雕艺术,更是精美有加。曾有人在文章里赞美:“王家的石头会唱歌”,说的就是石雕艺术品。虽用了人格化的比拟,但也点出了石雕在王家大院三雕艺术中的特殊比重和不同凡响。在大大小小的庭院里,不论驻脚于何处,那些触目皆是的石刻制品,都会锁定你的眼球。或柱础石、或墙基石、或石门框、或石窗框,还有石刻照壁心,过门石,拦板石,石狮子……它们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或阴或阳,或浮或镂,集众家雕技和工艺于一体,不论何种题材表达何种意向,其造型独特而不怪异,雕工精细而不绮靡,画图充盈而不俗滥,意蕴庄重而不萧杀。其中,竹林书院雕有竹子的石门框,可称得上是国内石刻艺术的极品。它用四块大青石构成,底部寿石盘根,两侧竹子节节拔高,顶部枝叶交错相绕喜鹊报喜,寄予后代深刻的学习道理和美好愿望。形象突出,富有哲理。难怪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南方商人愿以一辆红旗小轿车的高价换取它呢!

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品,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各有典故,且工艺考究,集中体现了清代典型的“纤细繁密”的艺术风格。加之文人、画工和雕刻艺人的默契配合,相辅相成,将儒家文化的严谨秩序、道家文化的天然选择和佛家文化的空灵境界合而为一,融注于一尊尊、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佳作之中,使之顺理成章地成为华夏古老文明的文化传承载体。

居所格局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我国西周时期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院内居所的格局定位,沿袭“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等级制理念而设置。在庞大的建筑体内,宅居前低后高的设计思想,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其高家崖敦厚宅和凝瑞居两主院就是典型的范例,即两院均为多进式的四合院。前院中轴南北两厅(单指敦厚宅,凝瑞居无南厅)为会客之所,北为接待贵宾的主客厅,南厅供接待普通客人;东西厢房为账房先生与管家住所。穿过正厅后的小院入垂花门,便进入主人的后寝院。正北五间窑洞,加以檐廊,形成进深,为长者居处;主窑顶部是祭祖阁,为祭祀祖先之所。东厢和西厢,底层为儿孙住处,楼上为**闺房(即绣楼)。主院东侧有“内三外四”七门三院,为厨院就餐之所,将院内主仆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人走不同等级的门,在不同等级的餐厅就餐。在厨院南面,设有各自独立的书塾。另外,还有共同的花院、书院、长工院、围院(护院家丁住所)。两主院由于主人兄弟俩的官职大小不同,在建筑的高矮、装饰及门庭的设置上虽有些差异,但居所格局基本相同。妙在大大小小的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院内有院,门里套门,院门竟多达65道之多。在如此复杂多变的深宅大院里,主仆起居习俗,多有规矩,不可逾越。充分显示了封建格局的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同时也呈现出它在传统基础上的变易性、平衡性与保守性三种态势。

楹联匾额

王家大院的楹联匾额,如同院内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艺术品一样,无不贯注着深深的文意,引人注目,启人联想,为王家大院装饰艺术的又一大特色。在整个大院里,凡堂必有楹联,凡门户必有匾额。其质料大多数为木材质,少数是砖石刻成。其诗书气华,无一雷同,字数寥寥,意境悠远。不仅增添了宅院的儒雅之气,还赋予每幢院落妙不可言的精魂神韵。驻足品味,令人叫绝。其书写,有行书,有隶书,有篆体,有章草;其造型,有竹型联、秋叶额、书卷额、折扇额;其内容,或颂德,或言志,或垂教。如“映奎”、“桂馨”,期盼科考顺利,出类拔萃;“观我”、“视履”,警示个人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日瞻云”夸示谒见帝王之荣耀等等。这些形制不大的装饰品,仿佛无处不在的精灵,多少年来,默默地以不同的形态点缀在这古朴而堂皇的大院,作为文化的象征,使得以商发家的王家有所品位,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世代子孙脱胎换骨,识礼守制,谨遵祖训,引导他们在一条既定的路上有了作为,有所不同于普通百姓之家的某种士大夫气质,不断铸造着家族的兴盛发达。然而,岁月如梭,事与愿违,王家曾有的理想抱负已随世事的变迁而成为历史。如今,虽人去楼空,但所幸存下来的一副副楹联,一块块匾额,依然固守在深深的庭院里,抛洒着无言而有声的清辉,“润物”扣心,成为王家大院历史文化内涵的一大亮点。

珍品收藏

王家的珍藏品,主要有明清时期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手书楹联,祁隽藻的门匾,傅山与刘墉(刘罗锅)的条幅,唐伯虎与文征明的绘画,翁方纲的石刻、木匾等。这些名人真迹之所以见之于王家,与其家族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史料中得知,王家在清康、乾嘉鼎盛时期,在外为官者与上流社会及书画名家多有来往,而且过从甚密。故而,在当时求得几幅名家墨宝自在情理之中。现在这些藏品,有的木匾、石刻仍在门额上镶嵌着,有的存放在展柜里供游人参观。难能可贵的是,柜中那些可移动的木楹联和古字画真迹,都是王家后人经过数代保存而自愿捐赠的。从价值意义上看,它们虽经历了二三百年时日的侵蚀,但魅力依然,价值更高。常常吸引着游人中众多书画爱好者驻足品味,久久不肯离去。此外,在王家大院里还珍藏着两件稀世之宝。一是《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一是清光绪年间慈禧西逃时留在王家的一张组合式红木雕花“龙凤床”。据有关专家考证,前者除北京故宫和王家所存之外,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再发现。后者被国家文物部门鉴定为上品级的重点文物,现在已被视为王家大院的镇宅之宝。

家族史略

通过现存的王家族谱,不难了解静升王氏家族的发展史。其先祖早年从太原移居灵石汾河峡谷间的沟营村。元仁宗皇庆年间,被尊为静升王氏宗祖的太原王氏第六十七世孙王实,离开沟营村定居静升村,迄今已690余年,传28世。静升王氏从佃农起家,由农及商,家业渐大,家资渐丰,又由商到官,官商并举,英才辈出,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据《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明末天启年间,王家已是“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可谓在士、农、工、商各界已业绩颇丰,并为平稳地继续发展家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家从13世起进入清朝。鼎盛于康乾嘉年间。其时,除在静升本土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向外拓展商业外,还经常造福于本族和乡里,义举不断。一则对本族鳏寡孤独多有赈济,体贴无微;二则对乡里村民有难必助,每遇灾荒年景还开仓赈粮;三则乐于公益,办义学、建会馆、修桥筑路、蓄水开渠,捐修文庙学宫等等。这些善义之举在当地百姓中世代相传,有口皆碑。在此期间,王家功名磊落者代不乏人,或正途科考,或异途捐保,或祖德荫袭,入宦者仅二品至五品官员多达101人,身列儒林名登仕籍者130余人,还有300余众为贡生、监生及生员。

清道光后,王家由于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加之子弟不争,逐渐衰落。自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氏家族,数百年成就的辉煌,很快变成了过眼烟云,仅成为一方土地上人们谈论的历史话题了。

新中国成立后,王家后人从业于社会诸界,各有千秋。

结束语

上文对王家大院名为解读,实则门外之识。所读,浮浅粗糙,多有忽略;所解,偏颇难免,有误彼此;所感,或惊或叹,纯属喜好;所陈,苦于才疏,知之甚少,最终难能为这部建筑文化的历史巨著做出准确而恰当的评价!因此,笔者想借知名学者王鲁湘教授参观王家大院后的点评结束本文。即:

王家大院———

是中国家文化的典型代表

是中国吉祥文化的集大成者

是中国家训文化的绝佳体现

是中国晋派建筑的一个标本

是中国封建礼制文化的实践者和逾越者

是中国耕读文化和官商文化的结合体

关于乔家大院的文章手头没有。

建筑规模宏大的王家大院,现在保存完整的建筑群有西大院、东大院、孝义祠等三部分,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建筑总面积达45000平方米,是王家大院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之精华。

西大院俗称红门堡,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俯视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整个大院只有一个堡门,一条主街。

其中,堡门开在南堡墙稍偏东的位置,正对着城堡的主街。西大院雄伟的堡门为两进两层,一方刻有“恒祯堡”的青石牌匾镶嵌在堡门正中央,因堡门为红色,所以人们都叫西大院为“红门堡”。

堡墙外高8米,内高4米,厚2米多,用青砖砌筑。堡墙上有垛口。堡门外正对堡门的地方,有一座砖雕影壁。堡门左右及堡墙东北、西北角各有一条踏道可上堡墙。堡内南北向有一条用大块河卵石铺成的主街,人称“龙鳞街”,街长133米,宽3.6米。

主街将西大院划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横巷把西大院分为南北四排。从下往上数,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正好组成一个很大的“王”字。

堡墙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楼一座。堡内东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内共有院落27座,除顶甲为6座外,其余三甲均为7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异,多数为一正两厢二进院,正面以窑洞加穿廊为主,顶层有建窑洞或建阁房的。

在西大院,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东西基本对称。也有一部分院落为偏正套院,院门偏在东南方向,院门内是一条较长的信道,信道西侧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门,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门。

王家大院,数经增建。西大院建成57年后,又修建了东大院,也就是高家崖。它始建于1796年至1811年,是一个不规则形城堡式串联住宅群。

这是王家十七世孙王汝聪和王汝成兄弟俩建成的本族最后一座古堡。据说,在明清以前,此堡所占土地为静升村中高家所有,且地名亦随高家姓氏谓之高家崖,因此,后来虽被王家造堡征占,但旧地名依然在民间沿用下来。

东大院的造型,传说是一只正欲飞舞的“凤”。仔细辨识,虽轮廓有些牵强,但也看得出几分相似。堡内共有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面积近20000平方米,是王氏家族现存宅院的精华,尤其在建筑装饰艺术上,被誉为“纤细繁密”之典范。

整个东大院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院因地布局,顺势而建,主要由3个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组成:中部是两座主院和北围院;西南部是大偏院;东北部是俗称“柏树院”的小偏院。

东大院的四面各开一个堡门。东堡门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东端,是主门,门楼三层,巨幅石雕匾额上写着“寅宾”两字,功力深厚意为东方之神敬导日出。门前大狮子头大面宽,雄狮身佩绶带,象征好事不断,雌狮抚护幼狮,祝愿子孙昌盛。

南堡门开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间,装饰虽没有东门豪华气派,但简朴中含风韵,粗犷中有韵味。

北门开在小偏院的东北角,门楼高大坚固,供护堡人员出入。

西堡门开在开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可以沟通西大院。这样四通八达,出入畅通,极为方便。

南堡门外是一条长50米、宽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长127米,宽11米,全部用青石铺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砖砌花墙,墙内建有60多米长的风雨长廊。

东大院主体建筑是中部的两座三进四合院,一座是王汝聪的住宅区,另一座是王汝成的住宅区。

王汝聪的住宅区也称敦厚宅,大门位于东南角,是一座高拔挺立的鸡头门楼。门面为单间,门楼的装饰,以木雕和砖雕为主,木构件上雕有琴棋书画和一些瓶、鼎器、皿及花草之类,两侧墀头、盘头上的砖雕图案分别为凤戏牡丹和神话人物。

门前台阶之上的两边是一对威武蹲踞的石狮子,为镇宅之物。

同大门相映成趣的是一块镶在墙壁上的大型石刻影壁。壁心是狮子滚绣球,背面是牡丹、荷花、菊、梅四季花卉,配以公鸡、鸳鸯、鹌鹑、喜鹊,寓意为“功名富贵,鸳鸯贵子,安居乐业,喜上眉梢”。

从石雕影壁西折,便是敦厚宅的前院,这里是主人的社交活动空间,按传统风水“坎宅巽门”修建,南房和东西厢房是佣仆居住的,北房则是高级过厅。

在北房的过厅前走廊有一幅浮雕,造型精细雅美。第一层平面阳刻团花底纹,第二层是主体物,有佛手、荷叶、折扇贝叶等吉祥物,第三层是琴棋书画等。

在这个三面檐廊的四合院里,当数上屋会客厅装饰讲究。屋宇三间七架结构,明间大于次间,每间都装有隔扇门窗,外有帘架,架心依次雕有“指日高升”“岁寒三友”“玉堂安居”木雕图案。

厅前檐廊由雀替与额枋组成的三层高浮雕挂落,集吉祥花草、祥云蟒龙、琴棋书画、钟鼎彝尊等艺术图案为一体。

敦厚宅的后院为王汝聪的生活区,具有私密性、隐蔽性。

从前院进入后院有两个途径,一是出正厅后门,经过一个狭窄的条带小院进入;一是从前院东侧的小偏门出去,绕小巷北边的另一道门而入。

这后一道门是“条带小院”,它把前院和后院既隔离又连接在一起,是一个过渡性的空间。在此小院的南面是一座两厅一院的三元书院。

三元书院又叫丽正书塾,是供少爷们读书的地方,厅舍不大,朴实简陋,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是一处很适合读书的僻静所在。房子分南北两厅,门枕石是老鼠拉葡萄,象征子孙兴旺,蔓延不断。

书房院后是一座七门三院的厨院,也就是王家人用餐的地方。这里有“内三外四”七道门。

那么,为什么会有七道门呢?这是说院内不同身份的人要走不同的门,而且在不同的餐厅吃饭,主人在后院楼上的高雅餐厅里,高等佣人在中院,扛粗活的长工则是在三等院里。

敦厚宅后院的正面是五间窑洞,这是长辈们居住的地方,东西厢楼一层是儿孙居住的地方,二层是专为**设计的闺房。在正窑和厢窑间隔的东西两侧,是上绣楼的台阶。

主窑二层正窑是子乔阁,阁中供奉着太原王氏鼻祖王子乔的塑像。这种布局方式在清代封建社会宗法礼教制度下,便于安排家庭成员的住所,使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

敦厚宅后院的装饰和前院也基本相同,可以说是一座艺术殿堂。窑腿子上的石雕,是博古图案,分别有瓶、鼎、爵、尊,配以戟磬如意等民间杂宝,表示爵位高升,吉庆如意。

东西厢房石雕稍小,上刻琴棋书画四季花卉,这里的木石砖雕,造型雍容大方,庄重严整、古色古香。

柱顶石上绘有佛家八宝、道家八宝、民间八宝和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其中仙鹤表示长寿、四艺隐含儒雅、八仙示神仙降临,万事亨通。整个院落可以说是片瓦有致、寸石生情。

东大院内的王汝成住宅区,也称凝瑞居或府门院,此院落与敦厚宅的建筑格局及功能大致相同,只是在部分建筑的形式上有所区别。

最明显的差异是两座住宅大门的设置截然不同。

因为王汝成的官做得比哥哥大,王汝聪官居五品,门楼看似高大,却为单间;王汝成官高一品,较之老大家,门楼虽低矮一些,面阔三间,很有气派。

再者,王汝聪的宅居显得华丽张扬,王汝成的宅院则含蓄低调,但文化积淀丰富,甚有品位。

凝瑞居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冬可敞南户,夏可开北窗。此院是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的,成中轴对称型,大门三间两厦,门前檐柱上雕饰有佛手、仙桃和石榴,象征着多福多寿多子。

在此宅院的正门外是座精美的单间双柱木牌楼。牌楼为悬山屋面垂花梁架,梁柱面雕琢繁冗,带有明显的乾隆风格。牌楼上悬一匾,上书“桂荣槐茂”。与牌楼相对的是凝瑞居的大门,门额上面有一块写着“凝瑞”两字的匾额。

门前的门枕石、上马石、栓马桩一应俱全。柱子上的楹联为:

仰云汉府厚土东南西北游目骋怀常中意;

沐烟霞披彩虹春夏秋冬抚今追昔总生情。

院内布局,由于大门开间设置之原因,与敦厚宅前院所不同的是没有南厅,但有两个对称敞亮的耳房,一左一右,与中间的府第门和仪门形成三间两厦结构,加之整体装饰连中有分,分连得体,看上去很有特色。

北面是高级客厅,高大雄伟、肃穆庄严,装饰虽少、分量却重。檐柱柱头有彩绘“出将入相”,大有“侯门深似海”的感觉。

檐前柱顶石,须弥座造型上下分五个层次,分别雕以鹿、兔、羊、猫、鹌鹑、大猴背小猴,寓意平安高寿,增福进禄、辈辈封侯。

客厅正面柱上的楹联为:

听汾思波涛天下唯心路须静;

望绵知崎岖世上岂蜀道才难。

凝瑞府客厅。上方一匾写有“诗礼传家”4个大字,寓意为:“让儒家的经典和道德规范世代相传”。

客厅的后面是雕刻精致的垂花门,上面雕饰有凤凰牡丹、狮子滚绣球,门匾额上写“天葩焕彩”,是歌颂主人似初绽花蕾,光彩四射,也是对垂花门及后院绚丽多彩的精雕细刻艺术的赞美。

凝瑞宅后院,是主人居住和活动的院子,分两层,是下窑上房的结构。

正面窑房的两柱上的楹联为:

邀造化孝祖先飞鹏起凤;

枕丘山面溪水卧虎藏龙。

窑门上方有一“德高望重”的匾额,寓意屋内住着王家的长辈。

凝瑞宅后院的结构和敦厚宅后院大致相同,也是一层为典型的窑洞住房,二层厢房为**绣楼。

这里的正窑顶层是祭祖阁,阁内装有神龛牌位和塑像,是专门供奉祖先阴灵的地方。

凝瑞宅后院没有敦厚宅后院宽敞,正面窑洞比老大家少了两孔,东西厢楼底层亦少了檐廊装置。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是因为弟弟不愿意超越兄长的缘故。但凝瑞宅后院的雕刻却比敦厚宅更加别具一格。院内无论墙基石还是墙壁,无论窗棂还是挂落、柱础石以及两侧绣楼台阶的石栏板等,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古人美轮美奂的雕刻艺术。

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分别筑砌于正窑和厢窑基座上的10块规格相同的墙基石,高1.6米、宽0.6米、厚0.3米,上面依次刻着五子夺魁、吴牛喘月、麒麟送子、飞马报喜以及“二十四孝”中行佣供母、乳姑奉亲等图案。

这些雕刻造型生动逼真,线条自然流畅,人物神采奕奕,具有很强的立体效果,真可谓的石雕艺术中的上乘之作。

同时,从正窑到厢窑的窗棂上,还有显露出其特艺术魅力的木雕,有“一品清廉”“喜鹊登梅”“玉树临风”“杏林春宴”等数幅画图组成的窗户小景,画龙点睛,使后室之内有虚有实,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趣味横生。

不过,在凝瑞宅众多的雕刻艺术中,最为著名的还有养正书塾的石雕门框。

养正书塾在凝瑞居厨院的南侧,是主人生活区和连接前后主院必经的中间小院。

东大院西南部的大偏院是由两座花园式庭院组成的,一座是王汝聪兄弟俩共同所有的桂馨书院,另一座是王家的花院“叠翠轩”。

桂馨书院为王家高级书斋,分前,中,后3个院,其建筑特点与两主院大相径庭。

整座书院房屋低矮,阳光充足,院落杂错,连环紧套。外观极其平淡简朴,毫不引人注目。然而,当走进简陋的小门后,却是另外一番天地。

对称的“映奎”月洞门和“探酉”月洞门,与门匾刻有“桂馨”两字的正门鼎立呼应,前院十字花径,东西沟通月洞门,南北连接廊亭与后院。

在这块幽雅别致的小天地里,南面廊亭下珍存着12块双面书法石刻,称俗“石书”。上面的笔迹出自王家第十五世王梦鹏之手。

由前院到后院正屋,要经过三级台阶,寓有“连升三级”之意。

后院分上下两院,由一道女儿墙相隔,中央台阶两边紧贴隔墙的望柱为“辈辈封侯”雕刻,底座是浅浮雕“渔樵耕读”四逸图,为简洁朴实的书院涂染了富有教化意味而传神的一笔。

在此书院西边,便是花院“叠翠轩”,在此院落的西南角西堡门顶上有一瞻月楼,洞门上有“云桥”两字。

挺拔俊秀的瞻月亭,斗拱叠出、飞檐四挑,亭基是砖砌玉壁,台阶是石雕栏杆,是花院的主要景观之一。

穿过亭下的垂花门,门内有石雕垂带踏跺,上面是月洞门,如同云梯托着一轮明月冉冉升起。

进月洞门内是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院,里面有三间小窑洞,这里是花房和花窑。

在正窑与厢房之间,有东西两个砖券小洞门,东洞门平直通向桂馨书院的后院,西洞门比东洞门高出两级台阶,里面隐藏着一个不大的精舍小院,如果稍不留意,是很容易被忽略的。

据说,花院和精舍小院过去常年陈设着四季花卉,专供家人茶余饭后赏玩消遣,尤其是僻静幽深、藏而不露的精舍,还是主人怡心养神和著书立说的最佳地方。

此外,在花院大门旁的屋内有一个地窖,明为花窖,实为暗道,是用来防御不测的。一旦堡内被兵燹或歹人围定,便可由此逃走,避过劫难,化险为夷。

在东大院内,除了中间的两座主院和西南部的大偏院,东大院主院正北的后院还有一座由一排13孔窑洞组成而又分隔为4个小院的护堡院。

整个东大院和西大院东西对峙,一桥相连,其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

再加上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具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是国内目前不可多见的传统民居建筑。

在位于东大院和西大院之南,与两座城堡建筑呈品字形排列的是王家大院的孝义祠,也称王氏宗祠或王家祠堂。

孝义祠包括孝义坊和孝义祠两部分,是为乡举孝义王梦鹏而建。

据说,王家当年有牌坊15座,仅有孝义坊保留下来,始建于1786年。

这座青石牌坊是孝义祠较有气势的建筑。高大的三间四柱牌坊,前后共有10只石狮抱鼓,呈俯卧状,很有气势。

孝义祠建于1796年,分上下两层,总面积428平方米,楼上为祭祖堂、戏台,楼下陈列王家宗祠、坟茔模型以及记载王梦鹏一生善行的立体雕塑,艺术价值极高。

由于王家的老祖宗王实是靠卖豆腐发家的,为此,在王家大院里,王实用过的卖豆腐的扁担一直作为王家的宝贝,被放在王家的祠堂内。而且在王家的西大院内,还保留有醋坊和豆腐坊。

王家祠堂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王家大院中的石牌坊

(1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逸仙仙的头像
    逸仙仙 2025年08月09日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逸仙仙”

  • 逸仙仙
    逸仙仙 2025年08月09日

    本文概览:乔家大院与王家大院不是一回事。乔家是商家大院,与曹家、常家、渠家格局一样。王家大院是官家大院,素有“王家归来不看院”、“民间故宫”的说法。我这里有一个介绍王家大院的文章,你看看...

  • 逸仙仙
    用户080906 2025年08月09日

    文章不错《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有必要都去吗?》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中宝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