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的起源和结论

源流一

出自姬姓。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西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领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带,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为唐侯。因唐地临晋水,由此为晋(诸侯)国,叔虞即为晋开国之君。至春秋时,晋国内乱,晋武公(叔虞后裔西周第九代君夷王姬燮之十世孙)灭瑉侯统一晋国。武公死后,其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献公相继灭周围诸小国,包括杨国。献公封其二弟伯侨领地于杨,以地取姓即为杨姓。由此伯侨成为杨氏得姓始祖,距今约2600多年。另一说:“周宣王(姬静,也作靖)儿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扬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古代“扬”通“杨”)。”意即宣王小儿子尚父,其兄幽王封其地于扬,建扬(诸侯)国。春秋时扬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此说之杨姓起源矩今也约2600多年。另据《史记·晋世家》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顷公灭了势力日益强盛的羊舌氏等氏族(肸为突之孙,肸之子名伯石),伯石之子遇其时逃难于原毕国所在地(今陕西西安、咸阳以北,原是周文王姬昌子孙的封地),复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史载此杨姓为杨氏正宗源头,距今约有2500年左右。其后裔定居于弘农、华阴一带(河南西北、陕西东部渭河下游一带)繁衍生息,故华阴成为杨姓郡望。秦汉以后播迁全国各地的杨氏宗支,许多均源自关西(潼关以西)弘农、华阴。杨姓始出于晋国,春秋末期晋国六卿逐渐强盛,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368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卿(诸侯)瓜分成韩、赵、魏三国地盘,史称“三晋”。故有杨姓“源于三晋,望出弘农”之说。但几说均可证杨姓出自姬姓。

此外尚有三说,且不论哪一说,其源均为黄帝后裔,周朝王室。姬姓杨氏占所有杨氏的主流。[1]

源于西周宣王子尚父说

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数传至宣王时,已是西周末年,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时才被封于杨,为侯爵,所以史书也称他为杨侯,建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陕西杨家村出土27件青铜器中,有一件后来被称作“四十二年逑鼎”和杨国建国有关。该鼎有一篇280多字的铭文,记的是周宣王四十二年,“逑”(qiú)这个大臣征伐犬戎的一支“猃狁”有功,而得到周王赏赐土地的事情。其中的75个字很关键:“余肇建长父侯于杨,余令汝奠长父,休。汝克奠于厥师。汝唯克型乃先祖考,□猃狁出捷于井阿、于历岩,汝不艮戎,汝□长父,以追搏戎,乃即宕伐于弓谷,汝执讯获聝,俘器、车马。汝敏于戎工,弗逆”。翻译成白话,大意是:周宣王我把我儿子长父封到杨地为侯,下命令给逑你予以辅佐,让长父在杨这个地方安定下来,你发扬了你的老祖先与猃狁一贯的战斗的精神,与他们交战,追击他们于井阿、历岩、弓谷等地,斩获颇多,你对军事很有的一套啊。“四十二年逑鼎”的铭文相当于确定了一个史实,周宣王确实封了他的儿子在杨国立国,不过这个开国之君名字是长父,后人演绎成尚父。

杨姓起源说

源于晋武公子伯侨说

周灭唐(其地约在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这样唐叔就成周代晋国的始祖。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源于晋国太傅杨(月八十)说

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这就成为后世的羊舌氏。羊舌辖有铜(革是)、杨氏、平阳三邑。突生职,职生赤,(月八十)、鲋、虎、季夙。其中第二子(月八十),字叔向,又称叔(月八十),是晋平公时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职,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今山西洪洞东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属陕西),称为杨氏。其后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又据《广韵》、 《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一带),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

源流二

出自姞姓。姞姓杨国位于今山西省洪桐县附近。周宣王灭狄,同时灭姞姓杨国尚父为杨侯。晋献公灭杨,后封晋悼公之弟于杨,号杨干。晋平公时,杨又成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为氏,改姓杨氏。

源流三

赐姓转姓。

1.因功赐姓

因为建树功勋而被统治者赐予大姓,以使其门庭生辉,光宗耀祖,是赐姓中最基本的类型。

隋代杨义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尉迟氏属西部鲜卑,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北周时为定州总管,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当时义臣年幼,养于宫中,数年后奉诏宿卫宫掖。由于常在隋文帝杨坚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义臣在皇族的辈份,这在受赐姓者中,可谓极受恩遇。

2.普通赐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从其养主

最普遍的现象,是他姓之人因为养父或主人姓杨而转从其姓。西晋时候,活跃在武都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一带的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为飞龙养子,遂从其养主转姓杨氏。后来杨茂搜继飞龙为氐族首领,被晋愍帝封为骠骑将军。从其养主现象最频繁的时期,为唐末五代。唐代自“安史之乱”后,方镇势力不断膨胀,一些方镇逐渐成为与中央相抗衡的独立王国。或出于政治野心,或为了自保其土,藩帅纷纷招兵买马,一些凶悍勇猛之徒,成为藩帅的义儿假子,转从养主之姓。宫中宦官为扩展自己的势力,也纷纷养他人为己子。从其养主而转姓的风气,一时大盛。唐代杨思(日助),本姓苏,因为杨家养子,遂从养父姓杨。杨思(日助)是唐玄宗时期人,从史籍看,那时这种转姓现象尚不很多。以后情况就大不同了。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唐僖宗时,杨复光因镇压王仙芝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弘农郡公,而弘农(治今河南灵宝北)正是杨姓最显赫的郡望。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杨复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杨玄翼养子,遂转姓杨。杨复恭在唐僖宗时任左神策军中尉,后来定策立唐昭宗,权倾一时。

4.改姓

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还有,在中国革命史上,屡有这样的情形,革命者为了工作需要,转改姓名,以后原姓不再起用,所转之姓一直使用下去,抗日名将杨靖远将军,满族人,原姓赵。1938年,任冀鲁边区抗日武装部队副司令员。次年元月,被伪保安司令孙仲文杀害。中共党员杨林,朝鲜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勋。1936年任红15军团75师参谋长,在率先锋营强渡黄河的战斗中负重伤牺牲。

5.回归旧姓

有的杨姓成员因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后来又改回杨姓。如杨老令公——杨业身上。杨业本名崇贵,后避北汉世祖刘崇名讳,改名重贵。杨重贵少年时投身刘崇,刘崇赐其姓刘,改名继业。刘崇之子刘承钧有养子刘继恩、刘继元、刘继忠,杨重贵赐姓名为刘继业,可能是因为刘崇长子刘(斌贝)早死无后,遂以杨重贵为刘继业而为其后嗣。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统兵攻北汉,围太原,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而刘继业犹据城苦战。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刘继元招降继业。于是继业归宋,复姓杨氏,只名业。”杨业归宋复姓。贵州台江巫脚乡的苗族杨姓。过去,有一户姓杨的迁到翁慕沟居住,由于那里是欧姓聚居区,这位杨姓苗民不久也改姓欧,以便同欧姓村民亲密相处。后来他的兄弟又恢复杨姓。解放后,他的儿子也改姓杨。

源流四

少数民族杨姓,氐族杨氏,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白族杨氏,杨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杨氏曾成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杨干贞,五代十国时大义宁国君主,白族,云南宾州人.先世为南诏权贵,大长和国时为剑川节度使,后为大天兴国权臣,1927年灭大天兴国,自立为主,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因为暴虐,被杀,在位8年。元代以后,杨氏仍为白族大姓。杨鼐,白族,云南大理太和县(今云南大理市)人。明弘治二年(土489年)举人,任黄州府(治在今湖北黄冈县)通判,退休后居家四十余年,闭门读书,乡人都称他为长者。今天的云南喜洲地区是杨氏的聚居地。

满族杨氏,满族杨氏的祖先多为汉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杨氏,祖先就居住在云南贵州,后迁居山东登州。康熙年间迁居吉林,耕种官田,因为能提前交纳5年的额粮,被批准入汉军镶黄旗,成为满人。这支杨氏自始祖杨荣至今已传十四世。

纳西族杨氏,杨昌,清代纳西族散文家,云南丽江大研里人。喜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任湖北天门等县知县,疏导江流和修筑大堤很有政绩。他的散文非常出众,著有《四下可斋》集。他还写有许多游记、杂记等,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深得士林叹服。他有大约三十篇文章被收入云南丛书《滇文丛录》《丽郡文征》等集中。杨元之,清代纳西族诗人,云南丽江大研里人。祖父杨本程,道光十四年(土83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任刑部主事。杨元之以善写汉、纳两读的诗出名。

苗族杨氏,杨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约于元皇庆元年 (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书院,对传播汉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过重大作用。杨洪,苗族,六合人,明朝将领。父亲杨(王景),杨洪初从明成祖北征,机警敏捷,以勇著称。正统三年(1438年)任都指挥同知,正统九年,击败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总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任镇朔大将军。

回族杨氏,杨应奎,明代诗人、书法家,回族,山东益都人,正德年间进士。

此外在拉祜族、侗族、朝鲜族、蒙古族等等也有杨氏。

源流五

出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源流六

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姓氏变化中另一种最普遍的现象,是他姓之人因为养父或主人姓杨而转从其姓。

源流七

源源于变姓,属于因故转姓为氏。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氏,本为倪氏所改,望出千乘郡,派接浦江倪氏盈公大宗。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

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氏之恩,即以母姓杨氏应试,登宋元祐三年戊辰科(公元1088年)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诏赠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右仆射,韶阳县开国公,谥文贞。其后裔子孙即为诸暨倪杨氏。

杨泗儒:南宋嘉熙元年由广东南雄州移居香山县之北山乡。是为广东中山北山杨氏侨外支谱始迁祖。

杨元规:宋绍兴间由广陵宦居于香山之南。是为广东中山南开杨公镇东支始迁祖。

杨承斡:北宋时自关西华阴徙居越州上虞岑仑堰。是为浙江上虞岑仑杨氏始迁祖。

杨一句:明末自暨阳地屏迁上虞沥海。是为浙江上虞沥海杨氏始迁祖。

杨文弼:北宋初自湘阴剑滩迁巴陵。是为四川巴陵杨氏始迁祖。

杨 辂:世居陕西华阴五代南唐时官吉州刺史,遂定居吉水亚塘。字殷,驾化英杨及南,为虞部侍郎,知江西吉州,因家陵城,葬吉水六十二都鸪西洞,今地名杨家墓,配郑氏,封广陵,君葬东冈山后落水塘尾,上山。子二:锐、铤。是为江西吉水杨氏始迁祖。

杨大业:明初由弘农迁居河南西增。是为河南杨氏家始迁祖。

小邾国简介及详细资料

滕县从明隆庆至民国修志达10次之多, 但存世的《滕县志》至今只发现8种:明万历十三年(1585) 《滕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 《滕志》、康熙五十六年(1717)《滕县志》、道光二十六年(1846)《滕县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滕县乡土志》、民国初年《滕县图志》、民国《滕县续志稿》、民国《续滕县志》。明万历《滕志》是滕县至今见到最早的县志,由滕县知县杨承父编修,于万历十三年(1585)稿成刊印。明崇祯五年(1632),滕县知县荆尔植主修、张彩编修的《滕志续编》成书刊行,此书失传。 清康熙十一年 (1672) 末, 滕县知县任玑主持编修《滕志》。康熙五十六年(1717),滕县知县黄浚监修、陈际昌、王特先等编修的《滕县志》刊行;道光二十六年(1846),滕县知县王政总修,王庸立、黄来麟纂修的《滕县志》刊行;光绪三十三年(1907),高熙?编修《滕县乡土志》。民国19年(1930),生克中所编《滕县续志稿》正式发行。高熙喆主持编修《续滕县志》于民国33年(1944)刊行。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新编《滕县志》,1982年6月始修,搜集资料1100多万字,五易其稿、 三级审定、四次校对之后,1990年3月付梓出版。本志上限因事溯源,下限至1987年底。 志书共设9编:概述、大事记、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人物、附录。

出土信息

2002年,枣庄市山亭区东江村出土的103件文物,揭开了小邾国神秘的面纱。专家经过两年的考证后初步确认,位于山亭区东江村的东江遗址,就是始建于约3000年前的诸侯国小邾国的墓葬区所在,从而也就确定了小邾国的都城所在地山亭东江村。小邾国的墓葬区所在虽在东江村,明清各版《滕县志》皆记载此为"靴头城"。此地古遗迹众多,土地表面有很多砖瓦碎砾,加之此地有建设国都的条件。而在古时候,国君有把墓葬埋葬在都城内的习惯,从而也就确立了山亭区山城街道办事处东江村这个地方就是小邾国都城所在地。

考古确认天下颜姓源于春秋小邾国,小邾国贵族墓葬发掘之后,不仅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史学界的广泛关注,东南亚一些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颜姓人士也纷纷前来枣庄认祖。

历史起源

以倪立国 后名小邾

春秋时期,邾武公夷父颜有功于周王朝,周王封他的庶子友来 ,在商代子姓方国(诸侯国)的废墟上立国,国号仍叫倪国,友的子孙三代一直居 城为国君。到友的曾孙 犁来第四代国君时,始东迁四十周里建城立国(今枣庄市山亭区东江村),城初名犁来城、倪犁城,其后也被呼为倪城。公元前653年,倪犁来始得周王之命晋封"子"爵。倪犁来晋爵后,与位于今邹城境内邾国爵位相同,而且是同宗之国,为表示自己的国家由同宗邾国分立而建,国号又有区分,倪犁来更改国号,把倪国更名为小邾国。自友到 犁来,四代国君才始称小邾子,倪犁来城也开始俗称为小邾城。由于战争的原因,小邾国史--《小邾春秋》失传,《滕县志·小邾世家》一文是依据《春秋》、《左传》、《公羊传》及战国以后的诸史书集纂而成,且标明倪城的地理位置,同时还吸纳了鲁国《陋巷志》的内容。千百年来,史学界、地方志学界对这段历史多有争议,甚至否定枣庄境内的小邾国及国君友其人。为此,清道光《滕县志》专载了在倪犁城出土的《马珍墓志》为佐证。小邾国自友到他的曾孙 犁来,倪犁来之孙小邾穆公,穆公之孙惠公,惠公在位时春秋结束进入战国,惠公以下六世被楚国所灭。这期间,小邾国共袭传十四代国君,灭国时约在公元前325年以后。

小邾曾一度复国,不久又被鲁国所灭亡。邾古称邾娄,小邾古称小邾娄,鲁穆公在位时(公元前372--前289年),依据"邾娄"的合音拼为"邹",始改邾为"邹",改邾绎山为"峄山"(见《汉书》),

友立国的 城此后也呼为"土城",才真正从政治上和名义上灭亡了"二邾"。秦代在这里置县,汉高祖时分小邾为蕃(滕)县、薛(薛城)县,不久合并更名昌虑县,王莽时昌虑县又更名承县,小邾国终被淹没在名目繁多的郡县制里,最终才从历史版图上消失。

邾分三国

邾国是子爵国,也史称邾子国。邾国的先祖是晏安,晏安的五世孙侠始封曹称曹侠,是曹姓国,晏安的十二世孙是夷父颜。夷父名克,字颜,另字伯颜,諡号邾武公,史称邾子夷父或邾颜公。当时齐国推行霸业,夷父颜回响随从,去各国奔走联络,曾夜宿滕国和薛国。邾原属鲁国的附庸,鲁国非常愤恨夷父颜的行为,被视为叛逆,借故向周王诬告夷父颜。鲁是周王室同宗姬姓国,公元前678年,周王诛杀父颜,《左传》庄公十六年载有"邾子克卒",时为周僖王四年。夷父颜被诛后,周王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国君位。叔术名群,在曹姓公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位贤明有德的人,族人称他为群公子。叔术代位十多年后,夷父颜的冤诛才得以昭雪,諡号邾武公。这时,代国君叔术又把国君位子,让给了他的侄子、夷父颜的儿子夏父,夏父继位后史称邾文公。邾文公在位五十一年,是邾国在位最长的一代国君。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今邹城峄山之南另立新都见《左传》。约在公元前643年前后,叔术来滥立国,滥在今滕州市东南30公里羊庄镇土城村。至此邾国分立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这便是史学界所说的"邾分三国"。到公元前517年,滥国大夫黑肱弃滥奔鲁时,滥国国势开始衰微,

其后被灭亡。当初,夷父颜娶盈姓女生盱及夏父,盱又名侉。夏父即位后,侉迁 ,在 城北建庄园名侉庄,故址在今滕州市区东北二里,滕(州)平(邑)公路北侧一里,其后战乱人去园空,他姓氏迁来定居,至今仍名侉庄。夷父颜蒙冤,友悲痛至极,遂以父字为氏始称颜友,倪城成为颜氏的发祥地。友的七世孙、小邾穆公的公子 甲在宋国为大夫,华向之乱后奔郑国,其后子孙以倪为氏,称倪氏,倪城也成为倪姓的发源地。

邾娄文化

周武王克商后,始封晏安的五世孙曹侠于邾。邾国古为东夷,是炎帝一族生息繁衍的地区,黄帝一族的后裔曹侠及其子孙融合了炎黄文化,逐渐形成了邾娄文化,其后演变为邹鲁文化,当初曾被誉为"东方君子之国"。到夷父颜时,这里已成为东方文化的中心地区,显学宗师孔子的儒家文化和墨子的墨家文化,也都起源于这里。小邾子友生前酷爱研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据《公羊传》记载,友在倪立国后,对外默默无闻,对内则修国政,办国学,实施以文治国的方略,直到曾孙 犁来时才名显于诸侯大国。公元前525年,友的六世孙小邾穆公朝鲁,鲁昭公设宴款待。席间,鲁国大夫季平子赋《采菽》诗,穆公赋《菁菁者莪》以和对。鲁大夫叔孙昭子说:没有这样的人治国,国家怎能治理呢。这期间,小邾文化播扬遐迩,国家繁荣。穆公字举,在位四十一年,是小邾国在位最长的一代国君。此时远近诸侯国派使臣来这里交往,各国学子也纷纷奔这里求学,小邾国人也分别去鲁、齐、宋、楚等国去做官。春秋末战国初,国人墨子也曾去宋国为大夫,回国后定居狐骀,即今滕州市木石,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公输般世称鲁班,传工匠技艺也先后去过鲁、楚等国。

小邾子友的庶子爽去鲁国为大夫,后世子孙多为鲁国的大夫、士卿。爽的裔孙颜回拜孔子为师,孔子盛赞其贤,世尊为颜子,后封为复圣。鲁国《陋巷志》载:颜回是颜友的第十八代孙。东江考古发现:颜爽卒葬其父颜友墓左前方,随葬物品二鼎、一釜、四鬲、二陶罐,属大夫礼制。青铜釜上有铭文:"邾友父媵其子爽曹宝鬲其眉寿永宝用"。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有高弟子七十二人,其中八位是颜姓。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颜氏家庙碑》中曰:"孔门八颜,皆 出也"。

千百年来,史志学界对小邾子友封国及其姓氏起源众说各异,其中有"邾颜封子肥于倪"说,有姓氏源于鲁国国君伯禽后裔一支即"姬姓起源"说,有" 城在昌虑、承县之东北"说等等。近代又出现了"三邾炎帝后裔"说,《三邾疆邑图》绘制"城国东移"说,把小邾国的城邑、国土地划给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滕。据《左传》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记载:"冬、十月,邾人、莒人伐 。臧纥侵邾,败于狐骀。"狐骀今名木石,是滕州市东南15公里的一个镇。另据1969年秋在滕县木石镇东台村出土的杞伯鼎,郭沫若考证为杞国国君谋娶公赠与小邾的信物,证明这里是小邾国。1984年滕县撤县建市,滕州市区就坐落在小邾国的西部边缘位置,北魏时始建蕃(滕)县城的玉皇庙古迹,今仍在市区内铁路西的通衢街北侧,那里才是春秋战国时期滕国最东部边境。近查阅《辞海》(1989年版),在" "的词条下有两说:一是"开国君主邾文公之子友(一说肥)封于 ,在今山东滕县东"说;另是"在枣庄市西北"说。前说的地理位置年代久远,与鲁国《陋巷志》及历代版本的《滕县志》相吻合,只是著作人把邾文公与颜友误著为父子关系,其实应为兄弟关系,邾武公才是邾文公和小邾子颜友的父亲。致于"邾武公封子肥"说,唐代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庄公五年《疏》云:"《世本》言肥,杜《谱》言友,当为一人。"据东江考古发现,封友之说当为信史。另说" 在枣庄市西北',是指的犁城,与滕县城东的 城不是一座城。 城是小邾国前期称 国时的都城,小邾城是 犁来改国号后另建的小邾国中后期的都城。不应混为一谈,以偏代全。

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续修的《滕县志》,是迄今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1938年日军侵华,3月滕县城失守,其后万历县志失传。1984年秋续修县志时,通过学术交流,才从日本尊经阅文库交换胶卷复制成书,终使万历县志回归故土。万历县志的主修是滕县人御史王元宾,他卸任后在县城东龙泉塔东侧建茹芝园别墅居住,与倪城仅有荆河一水之隔,直线距离不足一里,对这里他是十分清楚的。修县志期间,王元宾捐出家藏古籍两千部供查证使用,且参照前代的古本《滕志》、曲阜县《陋巷志》。两年后县志稿写成,知县杨承父阅后喜不自胜,遂作序付梓印刷。万历县志在文字叙述中仍沿用古" "字,地图绘制为"倪"城,其后历代续修县志一直沿用至今。到清代中后期,史志界有人开始怀疑滕、薛、小邾三国的历史沿革与国都的位置,后经多代人的研究考证,才使滕、薛走出争议,山东省、国家主管部门先后以"滕国故城遗址"、"薛国故城遗址"立文物碑加以保护,而 国故城、小邾国故城至今仍悬而未决。邾友父陵墓在东江村发掘,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海内外人士及广大民众拭目以待东江考古的有关讯息,企盼倪国故城、小邾国故城早日是论,以利于发挥其历史文化的时代效应。

发掘考证

小邾子友卒后,其后裔相传"葬之东山",究竟何处,无人知晓。2002年6、7月间,枣庄市博物馆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对山亭区东江村春秋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地发掘,终于发现了小邾子颜友陵墓及其亲属的墓葬。邾友父陵墓位于山亭区东江村南一里。1983年划归枣庄成立山亭区。二十多年前,这里原是一座十几米高的高大土丘,当地人世代相传叫"城顶",城顶的下部是"宝城"(即坟冢),填河造地时铲平了土丘,还在宝城的南面发现了青铜祭器、鹿角、兽骨。这期间,东江村也北迁一里建村,腾出了这片土地改作农田,后来村民取土时发现了宝城下面的古墓群。古墓群被发掘后,出土青铜器、陶器共七十三件,其中24件青铜器有铭文,铭文记载了墓主的姓名等,这在地方古国考古史上实属罕见,《枣庄日报、鲁南晨刊》、山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也相继作了报导,东江考古遂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

前文曾提到"三国",这里再补充下"五邑"。五邑分别是灵丘、昌虑、欢城、戚城及湖陵五座城邑,清代滕县人王特选有诗云:"灵丘昌虑纷茅土,欢戚湖陵雉堞开。争似潺 梁水上,残垣夕照想犁来。"五邑今已多不属予滕州,只得提及的是山亭区境内的灵丘城。在长达242年的春秋无义战中,大国称霸,弱肉强食,侵灭弱小国屡见不鲜。《左传》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记载:齐灭莱,迁莱国国君于 ,寄居终身,齐国大夫高厚、崔杼为莱国国君划定田界。据史志记载,春秋时尚无灵丘,见战国时才始见记载,灵丘城之东才是犁城。

东江考古证实:邾友父陵墓北依马山,南临薛河,远方群山绵延,近处沃野平川,这里是古代堪舆学家的理想境地。重见天日的奇珍异宝,林林总总,熠熠生辉,不久将会面向社会展出。

(8)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初曼的头像
    初曼 2025年08月03日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初曼”

  • 初曼
    初曼 2025年08月03日

    本文概览:源流一出自姬姓。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西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领地...

  • 初曼
    用户080307 2025年08月03日

    文章不错《杨氏的起源和结论》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中宝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